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8日
烧伤、烫伤的正确处理指南
为什么正确处理烧伤、烫伤如此重要?
烧伤和烫伤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800万人因烧伤需要医疗救治(WHO数据)。然而,许多人在受伤后因慌乱或错误认知(如涂抹牙膏、酱油等),导致伤口感染、加深损伤甚至留下永久性瘢痕。
烧伤、烫伤的严重程度分级
1.一度烧伤(表皮层损伤)仅伤及皮肤最表层(表皮),皮肤发红、干燥、轻微肿胀,有明显疼痛感,但无水疱形成。通常无需特殊医疗处理,保持创面清洁即可,3~7天内自行愈合,一般不留疤痕。
2.二度烧伤(真皮层损伤)分为浅二度和深二度。浅二度:皮肤红肿明显,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疱液清亮,疼痛剧烈(触碰时加剧);深二度:水疱较小或疱壁破损,创面基底呈红白相间或苍白,疼痛感较浅二度轻(因部分神经末梢受损)。必须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清创或抗感染治疗。
3.三度烧伤(全层皮肤及更深组织损伤)。皮肤全层(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坏死,创面呈蜡白、焦黄或炭黑色,质地如皮革,干燥无渗液。痛觉迟钝或消失(因神经彻底破坏),但周围可能存在二度烧伤区域的剧痛。必须立即送入医院救治。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多数情况下需植皮修复,否则易引发严重感染或功能障碍。
急救黄金步骤:牢记“冲、脱、泡、盖、送”
1.冲:持续冷水冲洗
降低皮肤温度,减少深层组织损伤。用15℃~25℃流动清水冲洗伤处至少15~20分钟(儿童可适当缩短)。化学烧伤(如强酸、强碱)需冲洗30分钟以上。禁用冰水或冰块直接接触伤口(可能冻伤神经和血管)。
2.脱:小心移除衣物和饰品
轻柔脱去覆盖伤口的衣物,若衣物与皮肤粘连,禁止强行撕扯,应用消毒剪刀沿边缘剪开,保留粘连部分,交由医生处理。立即取下戒指、手镯等饰品,避免肢体肿胀后难以取下。
3.泡:继续冷水浸泡
适用于无法冲洗的部位(如躯干),用干净容器装冷水持续浸泡。大面积烧伤或体弱者避免长时间浸泡,以防失温。
4.盖:无菌敷料保护创面
覆盖医用纱布或清洁干燥的棉布(避免掉絮的毛巾)。禁忌涂抹任何药膏、牙膏、酱油等(阻碍散热,增加感染风险)及挑破水疱(水疱皮是天然生物敷料)。
5.送:及时送医的指征
烧伤面积超过患者手掌大小(约体表1%);伤及面部、手足、关节、会阴等部位;出现呼吸困难(怀疑吸入性烧伤);婴幼儿、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受伤。
科学急救,以免延误病情
1.避免涂抹牙膏、酱油、香油:三大“伪急救神器”
许多人误认为牙膏的清凉感能降温,酱油的深色可“吸热”,香油能“隔绝空气”。事实相反,一是牙膏、酱油等膏状物覆盖伤口后,会阻止热量散发,导致热量持续向深层组织渗透,加重烧伤深度;二是这些物品未经消毒,可能携带细菌,直接接触破损皮肤易引发感染;三是干扰医疗处置,酱油的色素渗入伤口后,医生难以判断创面真实情况;牙膏凝固后黏附皮肤,清创时可能造成二次损伤。
2.忌冰敷伤口:极端低温的二次伤害
用冰块或冰水直接冷敷伤处看似“加强降温”,实则危害极大:一是冰块的低温会导致局部血管剧烈收缩,减少血流供应,加重组织缺血坏死;二是极端低温可能损伤末梢神经,导致痛觉异常或麻木。
3.不要挑破水疱:破坏天然保护屏障
水疱液含有促进愈合的蛋白质和电解质,水疱皮更是隔绝细菌的“生物敷料”。若自行刺破,可能因针具未消毒、操作环境不洁均可导致细菌侵入激增感染风险,轻则化脓,重则引发败血症;且失去水疱皮保护的创面暴露在外,易干燥结痂,新生组织在痂下生长受阻,愈合时间延长。完整的水疱无需处理,若水疱过大或已破裂,应由医生在无菌条件下修剪并包扎。
特殊类型烧伤的处理要点
化学烧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优先于送医),同时脱去污染衣物。但若是生石灰烧伤需先擦去粉末再冲洗(石灰遇水会产热)。电击烧伤,须先切断电源,表面伤口小,可能伴随内脏损伤,必须送医检查。吸入性烧伤,应迅速转移至空气流通处,检查口鼻有无烟尘,出现呼吸困难要立即送医。
让科学急救知识守护生命
烧烫伤处理的关键在于“快”(快速降温)和“净”(保持创面清洁)。记住,任何非医用的涂抹物都是帮倒忙。特别提示,严重烧伤请立即拨打120,并持续用冷水冲洗直至医护人员到达。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陈昶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