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8日

肛瘘复发及术后创面促愈治验

肛瘘常见且易复发,西医开放手术治疗存在术后创面愈合时长、并发症多等诸多问题。

基于《内经》“陷脉为瘘”理论,结合东坦“阴火”学说和“丹溪”“相火”学说深入探索肛瘘复发及术后创面应合机制,补中升阳泻阴火、滋阴潜阳熄相火两大治法,治疗复发性肛瘘术后创面难愈,以期对临床研究提供一定裨益。

病案:张某,男,45岁。患者因“肛周疼痛半月,加重3天”就诊。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肿痛、呈持续性胀痛伴有发热,最高体温39.℃,腹痛、黏液血便乏力、纳差、寐欠佳,大便4~5次一天、色黄质稀、小便正常,舌淡,苔薄黄腻、脉细。专科检查:(截石位)肛门外观:11点距肛缘2~3cm分别可见多处溃口,并可见分泌物;指诊:肛外11位置可扪及波动感,肛门进指顺利,直肠下段未扪及明显肿块,退指指套无明染血,肛门镜:齿线上3、7、11点位可见黏膜隆起充血,5、7、9、11点位可见瓷白色锥形肿物。完善相关检查后在腰麻下行复杂性肛瘘切除+桂线术+肛乳头切除术,术后予抗感染,专科换药等治疗后好转出院。两个月后伤口完全愈合。

三月不到,患者又因“肛周肿痛伴流脓3天,加重半天”就诊。刻诊:肛周红肿疼痛,呈持续性胀痛、流脓、发热、轻微腹痛,口干乏力、食纳差,夜寐差,大便5~6次一天、色黄质稀,舌淡、苔薄黄腻,脉细。完善专科检查及术前检查后考虑为肛瘘术后复发,在腰麻下再行手术治疗,术后予抗感染、专科换药等治疗。

二诊:换药发现患者伤口愈合缓慢,肉芽组织松软不实、切口淡黄色分泌物较多,乏力,食纳差,口干,夜寐差,大便4~5次一天、质稀,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细。辨证为脾胃气虚,阴火怫郁。治宜补脾胃,泻阴火。方选升阳汤加减:柴胡10克,甘草6克,黄芪30克,苍术6克,羌活6克,升麻10克,白晒参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炒白术10克,白蔹15克,白及片15克,秦艽10克,生石膏15克。水煎取液,早晚温服,每日1剂,嘱坚持定期复查换药。

三诊:换药检查伤口较前缩小变浅,肉芽组织红润新鲜,乏力好转,食纳好转,夜寐可,大便2~3次一天、色黄质偏稀、色淡红,苔薄白,脉细。患者创面愈合好,原方去生石膏,加黄芩5克,黄连3克,以防苦寒败胃,续服7剂。药毕,复查伤口完全愈合,近半年电话随访,肛周无特殊不适。

按:患者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缓慢,乏力、纳差、便溏、苔薄、脉细,为脾胃气虚之象;口干、苔黄,为“阴火”内生之征。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又主肌肉,术后创面失于气血濡养,则生长缓慢,脾虚生湿、阴火挟湿浊流注肛周,遂使流脓不断、影响创面愈合。方选升阳汤,方中黄芪补脾胃升清阳 、人参大补元气、甘草泻火。研究表明,黄芪和人参配伍,通过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黄芪多糖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上调VECF和P-AKT/AKT蛋白表达,促进血管生成,对慢性难愈合创面具有促愈作用;升麻、羌活、柴胡风药升阳;黄芩、黄连苦寒以折阴火,药理研究两者配伍有维持脑道菌群平衡、抗炎、抗菌等作用;石膏甘寒以清郁热;白蔹、白及敛疮生肌;秦艽去湿热而止痛,止痛如神汤所以用秦艽也。

(张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