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8日
攻补兼施消积液
前不久,一位56岁的赵姓患者,因患胸膜炎而出现大量胸腔积液,抽液一次后因不愿意再次抽液而求治于笔者。笔者采取辨证施治以攻补兼施为主的治则,连服中药12 剂,积液基本消除。
所谓“积液(水)”,是指多余的液体非正常地积存于脏腑组织的某些人体腔内的一种临床综合症状,往往是许多疾病的中、晚期出现的一种并发症。根据积水的不同部位可分为脑积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肾盂积液、关节腔积液等。如患胸膜炎、肺癌、肺结核、肺纤维化会造成胸腔积液;患肝癌、肝硬化、尿毒症等可造成腹腔积液;患较严重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可发生肾盂积液;脑外伤、脑出血、脑瘤、婴儿难产和发育不全会出现脑积液;外伤、滑膜炎及放疗造成的关节损害会导致关节腔积液等。
积液如不及时消除,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如胸腔积液会导致患者咳嗽、气喘、不能平卧、胸痛、憋气,甚至死亡;腹腔积液会导致腹胀、食欲下降、静脉曲张,甚至出现肝昏迷等;脑积液则会引发头痛、恶心呕吐、失明、神经失调或昏迷死亡。
造成积液的原因,主要是各种疾病的中、晚期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蛋白质缺乏,多余的液体不能正常排出体外从而积存于体内的各个部位所致。目前西医在上述疾病的对症治疗中,对积水往往不是很重视,一般只是给予利尿剂,或采取抽水的办法。但抽水后不但可能再产生积水,而且抽水还会造成大量营养损失,并给人带来较大痛苦。
在传统医学中,积液属于“饮症”范畴,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引起。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脾为水气运输升降之枢机。若三脏失调,肺失宣化、脾失健运、肾失气化,导致液体排泄不畅,则会形成积水。所以,治疗积水首先要从三脏入手,治肺者导水必自高原,治脾者则筑以防堤,治肾者则使水归其壑。
笔者认为,若想消除积液,则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必须增强体质,加强积液的吸收;二是给水以通道,使积液得以排泄,从而消除积水。所以,治疗积水的大法则必须攻补兼施。攻者逐水利尿,给积水以排泄通路;补者调补肺脾肾,特别是健脾益肾,增强身体素质,不但可减少积水的产生,还会增强积水的吸收。笔者认为积水的产生,与病久气血、络脉瘀滞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所以,辅以活血化瘀和行气之法则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合多位专家治疗积水的报道和笔者40余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健脾补中常用药物主要有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赤小豆、黄芪、党参、人参、西洋参、大枣等,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益肾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萸肉、枸杞子、仙灵脾、肉苁蓉、女贞子、补骨脂、骨碎补、菟丝子、川续断等,常用方如左归丸、右归丸、桂附八味丸等;利尿逐水常用药有泽泻、猪苓、茯苓、车前子(草)、黑白丑、益母草、白茅根、椒目、防己、冬瓜皮、金钱草以及甘遂、大戟、芜花等,方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济生肾气丸、己椒苈黄丸、十枣汤等。
此外,行气主要用木香、厚朴、枳实(壳)、大腹皮、沉香等;活血化瘀主要用丹参、当归、赤芍、益母草、红花、桃仁、三七、牛膝等;温阳化饮主要用肉桂、熟附片、干姜等;而宣肺治水,则常用麻黄、桔梗、葶苈子、瓜蒌、桑白皮等。由于积液的部位不同,还必须加用引经、引路之药物,以使治疗药物直达病所。
1.胸腔积液,其中以渗出性胸膜炎所引起者为最多。中医认为此症属“悬饮”范畴。攻补兼施,一般可用逍遥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陷胸汤加薏苡仁等治疗。
若积水较多急则治其标,则宜选用十枣汤或控涎丹,泻水比较迅速,但应中病即止。若有潮热等表现,则宜合用秦艽鳖甲散治骨蒸。若心包出现积液,有水气凌心等症状表现者,则宜选苓桂术甘汤合瓜蒌薤白汤加丹参、薏苡仁为主方治疗,若积液较多则宜去甘草加用芜花或甘遂。
2.对于肾盂出现积液者,笔者治疗的病例最多。一般用下方为基础方: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药30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包煎)、益母草30克、白茅根30克、牛膝10 克、赤芍10克、生甘草6克。若炎症明显酌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金银花、连翘、红藤;下焦湿热加知母、黄柏、栀子;因结石引起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其他如木通、瞿麦、冬葵子、石苇、大黄、丹皮、王不留行、地龙等随症加减。
3.治疗脑积液,一般宜采用左归丸、右归丸加续断、车前子、泽泻、桂枝、丹参、茯苓、白术、薏苡仁、地龙等为基础方治疗。有人报道,用西洋参配炒二丑治疗各种积水均有较好功效,可斟酌使用。
4.关节腔积液最多见的是膝关节腔积液,可用独活寄生汤加防己、薏苡仁、麻黄、地龙、土虫、车前子、木瓜、川草乌等治疗。
5.腹腔积液以肝硬化引起的腹水最常见,在中医学中属“臌胀”范畴。病机属正虚邪实,治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攻补兼施。消除腹水是治疗臌胀的重要一环。攻下逐水是一种峻泻法,适用于体质壮实或腹水初起的实症患者,常用方如舟车丸、加味牛槟丸、十枣汤,用药剂量必须结合病情而定,不可过伤正气;祛湿利水,常用方如胃苓汤、实脾饮、导水茯苓汤等,并可适当加用半边莲、龙葵、田基黄、白茅根、腹水草等;健脾利水,常用方如防己黄芪汤、调中健脾丸等;养阴利水,用于证属阴虚的臌胀,一般可用猪苓汤,并适当加沙参、白茅根、冬瓜皮、车前草等。黄氏报道,形体壮实用柴苓汤或五苓五皮汤配黑丑粉治疗,偏虚宜用补中五皮汤;黄氏报道用二丑汤(黑白丑30克,白茅根、半枝莲、半边莲、谷麦芽各30克,丹参20~30克,当归12 克,生鸡内金10克,大枣 5 枚)随症加减,均取得了较好功效。
总之,治疗积水诸症,必须明辨证候的虚实、起病的缓急以及气结、血瘀、水裹的主次辨证施治。一定要做到攻邪不忘扶正,决不能盲目攻邪,图快于一时。而且在病情的演变过程中,往往虚实、寒热错杂,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能取得较理想的功效。
(孙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