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2月21日
初春乍暖还寒,日常如何保养?

俗话说:“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尤其是早春时节,仍处在冬春交替中,气温不是很稳定,经常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但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有时冷空气频繁降临,还会出现明显的“倒春寒”。这种暖冷“善变”天气,常会使一些人难以适应(尤其年老体弱者和儿童),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病者,更易造成脑溢血、脑梗、心绞痛及心梗等并发症,给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所以日常如何保养显得非常重要。
讲究春捂
初春时节,常遭突降寒流袭击,不要过早脱去冬衣,尤其儿童和年高体弱者更要注意适当“春捂”。中午阳光充足,气温达十几度以上,可减点衣物;而早晚气温低,则应及时穿回。平时应关注当地天气预报,根据气温高低适时增减衣被;每当冷空气来时,要提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有条件的建议采用取暖设备,将室温控制在18℃~22℃,以免受寒冷侵袭导致生病或慢病加重,甚至旧病复发。
走出家门
寒冷而漫长的冬季往往居家较多,体内温度调节中枢和脏器的功能减弱,红细胞会逐渐减少,脂肪组织沉积量增加,骨骼里会失去一些钙质。因此,初春只要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就应积极主动走出家门,到空气清新地方散散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多接受空气负离子和太阳光的恩赐,以利吐故纳新,行气活血,促进钙质吸收,从而强身健骨,提高耐寒和抗病能力。
起居有常
平时要注意生活规律,合理安排各种活动和工作,做到按时作息、劳逸结合,保持“生物钟”正常运转,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和组织器官的及时修复,从而拥有一个能抗衡环境气候变化的健壮体魄。此外,要养成居室每天通风换气的习惯,即使遇到“倒春寒”天气,也要适时开窗通风,以维持室内空气干净新鲜,这是春季避免或减少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手段。
调整饮食
初春饮食宜甘温少酸、富含营养、易于消化为原则,在保证膳食均衡基础上,适当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除谷类制品外,应选用瘦肉、蛋类、豆制品、芝麻、核桃等食物增加营养;可以适量喝茶和姜汤以助抗寒;可多吃些芹菜、胡萝卜、洋葱、柿子、蘑菇和黑木耳等膳食纤维丰富食物,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流通,增强机体应对忽冷忽热天气的能力,有助预防或减少心肌梗塞和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卫生防病
初春气温渐暖而干燥,风大且扬尘较多,最适于细菌、病毒的繁殖传播,容易发生流感、流腮、流脑、手足口病、水痘、风疹、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初春早晚温差大,一些旧病易于复发,如偏头痛、慢性咽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容易在此时凑热闹。所以,初春要重视保健防病,讲究日常卫生,注意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新旧疾病的发生。
精神乐观
初春天气冷暖变化无常,让人感觉不适,但不能有忧烦情绪,特别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或不合理的事情,要坦然面对、冷静化解,做到想得开、放得下、不斤斤计较,使自己保持一个平和、开朗、愉悦的良好心态,以促进机体分泌多量有益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活性物质,把全身各组织器官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不仅可增强机体适应乍暖还寒等气候变化,而且对维护身心健康有极大好处。
适当进补
初春身体生机逐渐旺盛,新陈代谢比较活跃,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亦随之增多,此时适当吃点补品补药,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尤其是对久病将愈、病后体弱、手术后气血虚亏的人更有必要。当然,进补不能盲目,更不能擅自滥用,以免适得其反。建议进补(不论药补还是食补)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各人实际体质等情况,做到有的放矢,缺啥补啥,补得其所,使身体真正受益。
(陈日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