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2月14日
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自我血糖监测?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指出,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但目前我国临床对血糖监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糖尿病患者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性指导和教育。
下面就和大家来聊一聊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临床上有哪几种血糖监测方法?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
其中患者进行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SMBG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如何调整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
SMBG的监测频率和时间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目前大多数指南均推荐,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每日至少3次的SMBG。胰岛素强化治疗(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开始阶段应每天监测血糖5~7次,建议涵盖空腹、三餐前后、睡前。如有低血糖表现需随时测血糖。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早餐后和晚餐后。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晚餐前和晚餐后。
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根据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水平决定SMBG频率和方案,一般可每周监测3天。
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短期强化监测,如患者有低血糖症状、旅行、感染等应激状态;正在对用药、饮食或运动方案进行调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如入学、开始新工作或改变工作时间;需要获得更多的血糖信息等情况。建议监测方案为每周3天,每天监测5~7个时间点血糖,包括餐前、餐后及睡前。
运用生活方式治疗的患者,建议每周测5~7点血糖谱,以指导营养和运动方案,并能在血糖持续不达标时尽早开始药物治疗。
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意义是什么?
1.空腹血糖:8~10小时未进食的过夜血糖,反映没有进餐情况下血糖的代谢情况,也就是早晨没吃饭的血糖。
2.餐后2小时血糖:主要反映进餐后血糖代谢情况,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3.餐前血糖:反映食物吸收和被机体利用后的血糖代谢情况,有助于发现无症状及医源性低血糖。
4.睡前血糖:判断药物治疗效果及是否需要睡前加餐,预防低血糖发生。
5.夜间血糖:凌晨2~4点的血糖,用于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特别在出现了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时应监测夜间血糖,以分辨空腹高血糖出现的原因,及时调整药物或胰岛素剂量。
6.随机血糖:便于随时捕捉特殊情况下的血糖变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作为临时调整治疗的依据。
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时要注意什么?
1.测量前:首先确保血糖仪性能良好,试纸要未过期;正确操作,将采血部位所在的手臂自然下垂片刻,按摩采血部位,在寒冷的冬天,进入室内暖和一会儿后再测更准确。
2.测试中:清洁采血部位(如指腹侧面),用酒精棉签消毒待干。一次性吸取足量的血样量,切忌挤压采血,以免组织间液进入会稀释血液而干扰血糖测试结果。
3.测试后:记录血糖测试结果,以便就诊时使用。取下测试用的血糖试纸,并与针头一起丢弃在适当的容器中;将血糖测试用品(血糖仪、血糖试纸、采血器等)存放在干燥清洁处。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杨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