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2月14日
季节性痤疮的临证治验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肺主皮毛,痤疮的发生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痤疮好发于面部,尤其是口唇周围以及下颌部,面部及唇周属于十二经络的足阳明胃经,阳明不降,浊明壅堵于上,日久化热,则发病;大肠属于手阳明经,胃肠同属于阳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往往影响阳明胃 及大肠的降浊功能。
此外,肝主疏泄,气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肝的疏泄功能,尤其对于女性患者或者情志不畅的患者,我们需要考虑到肝的疏泄功能;同时,阳明的降浊功能与肝的疏泄功能也息息相关,肝气不舒,同样会出现大便不通、阳明不降、清阳不升等情况;还有一点容易为大多数人所忽略的是心与痤疮的关系,《黄帝内经》在病机十九条中明确提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对于我们治疗痤疮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例:张某,女,38岁,于2024年10月12日就诊。自诉每逢秋冬季节胸前及背后即生痤疮,今冬兼见下颌痤疮红肿疼痛,近日情绪低落,急躁易怒,口干舌燥、晨起咽部不适,二便干结。舌质暗,苔薄,舌底血管瘀曲,脉弦略涩。方拟加味逍遥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6克,茯苓12克,牡丹皮9克,生白芍12克,桃仁6克,麻黄6克,柴胡15克,升麻10克,葛根15克,连翘15克,天花粉12克,当归12克,生甘草9克,生地黄12克,焦栀子10克,薄荷12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药已中的,原方续服15剂。药毕,诸症消失。
按:此例患者为女性,每到秋冬季节则面部反复出现痤疮,久治不愈,若到春季则症状自行减轻并消失,今年冬天相较往年更加严重,而且唇周以及下颌部也出现痤疮。在这个病例中,患者每年秋冬季节发病这点对临床确定治法有决定性作用。
从五运六气角度来看,秋季属燥,燥为次寒,五脏应于肺;冬季属寒,五脏应于肾;寒性收引,收引太过则郁遏气机,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加之今年火运太过,肺金受邪,寒水来复;又有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火郁于内,火邪克犯肺金,则病发于皮肤肌表。患者近来情绪低落,急躁易怒,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血不利,瘀血乃成,久则化热。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风淫于内,治以辛凉。”因此用加味逍遥散合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又用麻黄宣散太阳之表,柴胡解少阳之郁;唇周属阳明,葛根、升麻入阳明之脉以解阳明之火郁;下颌属少阴之脉,连翘、焦栀子、生甘草入少阴心经,以解少阴之郁热,且连翘为“疮家之圣药”;再加生地、天花粉,以滋阴清热。
小结:季节性痤疮患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我们必须考虑到外寒对病机的影响,宜宣散为主,切不可执着于清热解毒,以免损伤脾胃阳气而令病情加重,即临床应注意因时制宜。患者为女性,女性患者多会存在情志方面的问题,所以一定要考虑到肝在发病中的因素,即因人制宜。如果患者还存在在某个地方更容易犯病,我们就需要考虑因地制宜,不过此患者没有该情况,故不予以考虑。须注意的是,三因制宜的思想,我们需要时刻放在心里,以备临证运用。
桂枝茯苓丸多用于妇科癥瘕的治疗。笔者认为,本方适用于痤疮颜色暗红、疮体饱满硬结、瘢痕结节久不消失者。《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皆有与痤疮类似症状的记载,如《伤寒论》中“面色反有热色”与痤疮患者的面红在部位上一致;《金匮要略》中“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与痤疮面部的丘疹类似;同书“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与痤疮面部瘙痒以及结节、瘢痕等类似。
此外,桂枝茯苓丸治疗痤疮还可以从黄元御“土枢四象”的角度去考虑。因为脾虚湿盛或者肝气郁滞克犯脾土以至于脾虚生湿,湿盛则肝木郁滞,即土湿木郁,木郁化火,火犯肺金则病起痤疮;脾虚湿盛,中焦不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亦可导致皮肤类疾病。桂枝茯苓丸方中,茯苓健脾利湿,中焦脾胃升降恢复则其余脏腑亦恢复运转;桂枝助肝木升发而解肝郁,且桂枝通心阳,心阳振奋则气血运行通畅,瘀血自散;丹皮、赤芍入肝,清肝热,且能活血;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能降阳明浊气;诸药合用,得以获效。
(欧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