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2月14日

中医调治可改善肌少症

肌少症,又称为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进行性骨骼肌疾病,其特征是骨骼肌质量、力量和功能的逐渐下降。目前,现代医学在治疗肌少症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性。而中药和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减缓、改善肌少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肌少症的现代医学认识

肌少症是一种以骨骼肌质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身体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肌肉质量的评估(如双能 X 线吸收法、生物电阻抗分析等)、肌肉力量的测定(如握力、膝关节伸展力量等)和身体功能的评估(如步行速度、起身—行走时间等)。

肌少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年龄相关的肌肉蛋白质合成与分解失衡、神经肌肉功能减退、激素水平变化(如生长激素、睾酮、雌激素等)、慢性炎症、营养不良、缺乏运动等是导致肌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肌少症不仅会增加老年人跌倒、骨折、残疾和死亡的风险,还会影响心血管功能、代谢健康和免疫系统,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医疗负担。

中医药对肌少症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肌少症可归属于“痿证”“虚劳”等范畴。其病因主要包括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肝郁血瘀等。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肾渐亏,气血生化不足,筋骨肌肉失养,从而导致肌肉萎缩、无力。此外,肝郁气滞、血瘀阻络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加重肌肉的病变。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中医将肌少症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论治:

1. 脾肾亏虚型:证见肌肉萎缩、无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补肾健脾。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2.气血不足型:证见肌肉瘦削,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

3. 肝郁血瘀型:证见肌肉拘挛,疼痛,情绪抑郁,胸胁胀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中药及食疗调理

中药调理可利用具有补肾强筋、健脾益气、补气养血功效的中药。1. 补肾类中药(如熟地、山茱萸、杜仲、淫羊藿等),具有补肾填精、强筋壮骨的作用,可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增加肌肉力量。2. 健脾类中药(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能够健脾益气、运化水湿,改善脾胃功能,增强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为肌肉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3. 益气养血类中药(如当归、白芍、熟地、党参、大枣等),可补充气血,滋养肌肉,提高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日常可用食疗进补调养,以下列举几则供读者参考。

1. 山药枸杞粥:山药50 克,枸杞20 克,大米100 克。山药去皮洗净切块,枸杞、大米洗净,共入锅加水煮粥即可。功能补肾健脾,滋阴养血。

2.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 克,生姜30 克,羊肉500 克。羊肉洗净切块,焯水后入锅,加生姜片、当归和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至羊肉熟烂,加盐调味即可。功能温中补血,祛寒止痛。

3. 黄芪乌鸡汤:黄芪50 克,乌鸡1 只,红枣10 枚,生姜3 片。乌鸡洗净切块,黄芪、红枣、生姜洗净,共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2 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可。功能益气养血,补虚强身。

运用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促进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力。同时,针灸还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改善机体的代谢状态,为肌肉的生长和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元关、肾俞、脾俞等穴。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功效。 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 寸;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肾俞位于腰部第2 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可补肾助阳、强腰利水。 脾俞位于背部第11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能健脾和胃、利湿升清。针灸方法可采用 针刺(用毫针针刺上述穴位,得气后留针20~30 分钟,每日或隔日1 次)、 艾灸(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灸盒灸,每次每个穴位灸15~20 分钟,每周2~3 次)、电针(在针刺得气后,接上电针仪,选用疏密波或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30 分钟,每日或隔日1 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药、食疗、针灸合用治疗肌少症具有显著的疗效。一项纳入80 例肌少症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治疗组采用中药补肾健脾方(熟地、山茱萸、杜仲、黄芪、白术等)内服联合针灸(足三里、关元、肾俞等)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经过3 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另一项研究对60 例肌少症患者进行了为期6 个月的观察,治疗组采用中药食疗(当归生姜羊肉汤、黄芪乌鸡汤等)结合艾灸(脾俞、肾俞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握力、步行速度、日常活动能力等指标均显著改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肌少症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应从日常保健做起,预防肌少症的发生。做到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尤其是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奶制品等。适量运动,坚持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深蹲等),每周至少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2 次以上的力量训练。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利于肌肉的修复和生长。此外,避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和碳酸饮料的摄入,避免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

中医药治疗肌少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补肾健脾、益气养血、疏肝化瘀等方法,结合针灸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能够有效地减缓、改善肌少症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陶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