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2月07日
壮医治疗痧证
资料图片
本病是由毒气(四季不好的气候,饮食不清洁或环境污秽而产生)感染,一般以夏天和秋天最为多见。痧症有几种,如:绞肠痧、黑毛痧等。治法一般以外治为主,病情应配合内治。下面先谈外治法,然后再谈内治法。
1.刮痧:本法适用于标蛇痧、绞肠痧。做法是用一小竹片或瓷汤匙,蘸上清水酒,在肌表上压刮。刮时要先轻后重,从上到下。刮到表皮出现痧斑时,便可停刮。为了加强疗效,可用消毒过的缝衣针在痧斑上挑破出血。
2.钳痧:本法治疗同上。钳痧者用右手食指和中指蘸水或酒,构成钳状,在要钳的皮肤上按顺序钳,一钳一放,到皮肤局部充血,出现紫黑痧斑为止。
3.挑痧:本法适用于蚂蟥痧。针前先在要挑的局部消毒,然后挑者用右手拳尖压刮要挑的部位,如果压刮的地方隆起一条蚂蟥样的东西时,挑者立即用左手食指和拇指钳住蚂蟥中间,再速用右手持消毒过的缝衣针,挑先出现的头(先露者为头),然后再挑另一头,挑出两头的毒血。挑一条刮一条,直到不出现“蚂蟥”为止。
一般痧症,经用外治法后,病情很快就会好转。但是一些较严重的痧症,应该先进行外治后,再用药物治疗,以便病情尽快好转。吃药可根据病情,选用下面的处方:
鬼针草50克,救必应12克,草鞋根15克,一日1包,加水250毫升,煎20分钟,分2次服。适用于治疗绞肠痧、标蛇痧的热毒症,如发病急,头昏脑胀,胸闷,手脚冷,但胸腹热,有肚痛,吐泻或想吐不得,欲泻不能,抽筋,面青唇紫的现象。
壮医讲的伤风、痧病和痧麻,都是同一类的疾病,相当西医的“感冒”“重感”“流感”之类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壮医使用当地的一些草药,有清热解毒、消炎退热作用。经长期实践确有疗效。现选出如下方药结合临床实践和当地药源,可选择使用。
风热感冒方
青蒿10克,金银花25克,野菊花15克,山芝麻15克,地胆头15克,车前草15克,鬼针草15克,水煎服。
风寒感冒方
龙眼叶15克,黄皮果叶15克,紫苏叶15克,葫芦茶15克,雷公根15克,水煎服。
感冒
1.感冒发热者,用芭蕉根下蚯蚓5条、生姜3片、陈皮5克,水煎服。
2.生姜、酸竹笋、辣椒各适量,煎汤或煮面条服。
3.感冒同时有咽炎者,可用决明全草15克,水煎加适量食盐饮服。
4.感冒同时有咽炎,可用茅根20克,山豆根10克,水煎服。
流行性感冒方
板兰15克,茅根 15克,金银花15克、马鞭草15克,薄荷15克,贯众15克,雷公根15克,木黄连15克,水煎服。
外感高热(熏洗法)
1.处方:①鲜桉树叶500克,鲜五月艾500克,香茅草100克。切细入锅加水7千克煎开后倒入盆中,放一块木板在盆上,病人坐在上面,外用一张大塑料布覆盖,露出头部,蒸气熏蒸全身,约15分钟,病人大汗淋漓后一身轻,然后用此药水洗身;②芸香草气雾剂,发作时吸入;③皂荚15克烘焦,去皮、仁、筋、膜,研末,刺肉30克捣成膏,和入皂荚为丸,一日服2次,每次6克;④半夏12克,皂荚3克,甘草6克,生姜10克,水煎服。一日服3次,哮症缓解后即停服。
2.针灸:①大椎、肺俞、定喘、膏肓、天突、膻中、风门、心俞、肾俞,每次选2~4空隔蒜或隔姜艾炷灸;②背部拔罐10~20个,一日2次,连用15天为一疗程;③用壮医药线在胸背有关穴位点灸,一日1次,连灸15天为一疗程(本法可实行冬病夏治)。
热症
主症: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如电锯,胸高气阻,痰稠粘不易咯出,心烦、口渴、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发热、头痛、自汗。
治法:宣肺清热,祛痰降逆。
方药:麻可石甘汤加知母、黄芩、竹沥。
针灸:针刺天突、喘息、膻中、丰隆、足三里、合谷等穴,一天1次或隔天1次。
虚症
主症:多属久病年老体弱,反复频繁发作,甚则常有持续性哮喘,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处息,动则气急尤甚,咳而无力,爽咳不爽,精神疲惫、汗出、心慌,口唇、爪甲发紫,舌质隐紫,脉虚无力。
治法:补肺益肾降气化痰。
处方:平喘固本汤加减。党参、五味子、胡桃肉、山萸肉、紫石英、沉香、紫菀、款冬花、诃子、法半夏。
气虚、音无力、自汗、畏风者配黄芪、炙甘草。阴虚咳呛、气促、痰粘量少、舌质红、脉细数,酌加沙参、麦冬、玉竹、川贝母、冬虫夏草。如喘息气逆,咳粘沫痰,颧红,烦热者配熟地、当归。阳虚咳痰清稀,气不得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苔薄白,脉沉细者酌加附子、肉桂、补骨脂、钟乳石。阴阳两虚者可衡其轻重合并治疗。
如标实明显,痰浊壅肺,痰多气涌,咳逆不得卧,苔腻者配葶苈子、白芥子。阳虚饮停水邪泛溢,肢体浮肿,尿少者配桂枝、白术、茯苓或黄芪、木防己、葶苈子、万年青根。痰饮凌心、心阳不振、血脉痴阻,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者配丹参、红花、桃仁。痰饮蒙蔽心神,昏寐嗜睡,烦躁不安者加陈胆星、天竺黄、广郁金、炙远志、石菖蒲。
如发时哮喘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或间歇止或模糊不清者,为心肾阳衰的喘脱危象,急宜扶阳固脱,固摄肾气。用参附汤、黑锡丹、参蛤散合入紫河车粉、制半夏粉、沉香粉等吞服。并应及时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
哮喘反复发作,久延正气必虚,故在平时缓解期,应当培补正气,从未通论,以控制或减轻发作。根据本质和脏器的特点,分别从肺脾肾三脏着手。
肺虚:治当补肺固卫,用玉屏风散、桂枝黄芪汤加减。气阴两虚者可用生汞散加黄芪、玉竹、黄精、百合等。
脾虚:治宜健脾化痰,用六君子汤出入。形寒怕冷肢寒便溏,舌质淡者加桂枝、干姜。
肾虚:治当补肾摄纳,可服紫河车粉,方以金匮肾气丸加减,辨其阴阳而化裁用药。
简便法:①蛤蚧泡酒连服以增强抗病能力;②发作时可服卜芥糖浆,每次30毫升,连服15克;③治本病在夏天最热的时候用胡椒粉适量加姜捣烂敷在(大椎、肺俞、定喘、膏肓、天突、膻中、风门、心俞、肾俞等穴)其中2~4个穴位,用艾条温和灸,每年连续5~10天,连做3~5年;④背部拔罐10~20个,一日2次,连续15天为一疗程。
壮医治疗哮喘的方法很多,在临床上我们采用如下疗法,均收到良效。
1.背部大面积拔罐10~20个。
2.灯火隔叶灸或药线点灸天突、定喘、肺俞、合谷、足三里等有关穴位。
3.割治手掌咳喘点(严格消毒,用手术刀割)。
4.灯火隔叶灸足底肺穴和手掌咳喘点。
5.耳针肺穴。
6.根据病情和药源可选用如下药方。
支气管哮喘
处方一:蚯蚓12克,桑叶6克,百部10克,川贝10克,水煎服。
处方二:七叶一枝花6克,麻黄5克,地龙15克,天冬15克,百部15克,水煎服。
处方三:指天辣椒10克,白胡椒10克,干姜10克,冰片5克,薄荷脑5克。
用法:先将辣椒、白胡椒、干姜晒干共研成粉过筛后,将冰片、薄荷脑混合装瓶密封,用时取出1克用粥调成糊状做成黄豆大小颗粒共三粒,分别放在两肺俞、定喘三穴上,用伤湿止痛膏固定,三天换药1次,九天为一疗程。
(黄汉儒 黄燮才 黄冬玲 黄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