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7日

优秀征文选登

中药缘 不了情

儿时生活在乡下,记得那时村子里的人家,家家户户都有个木头箱子,箱子里面用木板分隔成十几个格子。这个木箱被大人们叫作“百宝箱”。百宝箱里面装的全是大人们从山上挖回来的野生药材。放箱子的屋子里有股淡淡的药香飘出,闻之清新怡人。打开箱子,十几个格子里放得满满的。母亲曾手把手地教我认识这些“宝物”:这是党参,那是黄芪,这是甘草,那是黄芩、柴胡、车前草、蒲公英、百部......并告诉我每一种草药能治什么病,这让我对箱子里那些黑乌乌、灰漆漆的神奇草根树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母亲的舅舅和大伯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医生。他们在给乡亲们看病之余,常常自带铁铲、锄头、竹篓上山采挖药材,回来淘洗干净,加工好,存放在靠墙而立的一个标满药名的大药柜里。遇到乡亲们有病上门,号脉、看舌、针灸、火罐舞弄一番,然后配伍几剂自己上山挖回来的草根、树皮、山果,一番叮嘱后,来看病的乡亲便笑眯眯地走了。几天后,病愈的乡亲们带着几颗鸡蛋或一碗小米,当作诊金送给母亲的舅舅和大伯。

小时候,我常去母亲的舅舅和大伯家里去玩。每次,他们都会从药斗里找出甘草、山楂、干枣等“药”给我吃。让我记忆最深的一种草根,大人们叫这种草根甜甘草,这种看着像细细的树根一样的干棍子嚼在嘴里,甘甜沁人。在童年日子里,比白糖都要甜的甘草是我们最好的“甜食”。有时,妈妈用甘草泡出来的水和玉米面,蒸出来的窝头吃在嘴里分外香甜可口。老舅曾指着我手里的甘草给我上过一次“中药课”。他说,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灸甘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等症状。当时,我虽然听得懵懵懂懂,但经常见村里人家猫狗、猪羊吃了有毒的东西后,大人们忙着熬一大盆甘草水,掰开嘴给灌下去,不出两天,这些中毒的猫呀、狗呀又都活蹦乱跳了。这让我们这些经常嘴里嚼着甜甘草吃的顽童惊奇不已。

村子大山里盛产各种药材。村人们在老舅和大姥爷的指导下,每家都让木匠给打了一个大木箱,木箱里装上从山林里采挖回来的各种药材,在木格上标明每种药材名称和常用疗效。这样,村民们有了简单病症,便在老舅或大姥爷的指导下,自己熬煮几副草药服用下去。不用说,还挺管用。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些不起眼的草根树皮还真帮了乡亲们不少大忙。

高中毕业,高考填报志愿时,在当医生的老舅、大姥爷建议下,我选择了中医药院校,最后被山西省中药材学校中药商品专业录取。报到完毕后开学第一课,是在学校礼堂召开的开学典礼,校长给我们做了题为“面向未来的中药之路”的报告。三十多年过去了,其中校长在报告中的一个例证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校长讲当时的日本人通过深入研究我国一种治疗咽喉疾病的“六神丸”,研制出一种治疗心脏病的药,返卖到我国和欧美国家市场,大赚特赚了不少的外汇。那时,我们就感觉到了我国中医中药太神奇了,能吸引日本专家来取经学习。

令人心底再起波澜的是在毕业十年的一次同学聚会上,有同学痛心疾首地道出了现在我国中医中药事业发展上面临着的严峻瓶颈问题。由于野生道地药材资源的枯竭,绝大部分药材改由大田种植,一哄而上的药农贪图眼前利益,违背药材植物生长特性,滥意施加化肥农药,以至于本该生长多年才有良好药效的药材一年就快速生长成跑到药店药柜里了,闹出了许多人参长得赛萝卜的闹剧。加之好多中医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不求创新,以至于医不成医,药不成药,让传承千年的世界文明奇葩——中医药的发展逐渐步入死胡同。

好在现在我们国家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把振兴中医中药事业提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上来,在中医院布局、医师培养、中药材种养加方面制定了严格细致的科学发展规划。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凝结了多少代人心血的传统中医药事业定会大绽光彩。

这是我,一个有着三十多年经历的中药人的故事,也是我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大心愿,期望后来人接棒发力,重振“中”字牌医药的雄风。

(山西省忻州市 白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