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7日
眼周围神经麻痹
病症概述:眼周围神经麻痹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有医者认为,眼周围神经在颅内的行程较长,较易受损,致使眼外直肌麻痹,出现痹性眼球向内聚视,外展运动受限。单侧或双侧的病变,皆于临床可见。本病症属中医痹证之列。
机制释义:筋结病灶的挛缩,发生经筋阻闭及气滞血瘀,导致眼部肌筋失其所养,筋之伸缩功能受碍,是眼外直肌麻痹的直接体现;导致眼球向内聚视,外展运动受限。
主要症状:患者眼球向内聚视,向外运动障碍;两侧眼球的眼周围神经同时发生病变时,两个眼睛皆可内侧聚视,俗称“斗鸡眼”。轻度患者眼球向外侧运动仅轻度受限;中度患者眼球常可只转动到达眼中轴;重度患者眼球运动丧失。单纯性的眼部眼周围神经麻痹,仅以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伴有弱视、复视等症状,眼球形态一般不出现特殊改变。由于眼球向内侧固定凝视,患者眼球的外巩膜(俗称白膜)显露突出,故民间称之为“白眼病”。
病灶特点:眼周围神经麻痹患者,大多数为先天性弱智儿童、头部外伤、脑囊肿术后及各种不明原因所致,其病灶好发于眶隔筋区,主要分布在眼眶内上角、眶上缘中部、眼眶稍的经筋线行程终止点的“目上网”及“目下网”。病灶形态以颗粒型者为主,亦见片状之筋结及线性形态的病灶体。
治疗方法:1.运用经筋掌弓手手势手法于眶隔筋区查灶;查明病灶的位置后,贯彻“以灶为腧”的治疗法则。
2.运用拨切筋结等理筋手法,对筋结病灶施以适宜的治疗量以舒筋解结,令筋结初步得以松懈。
3.经筋针刺治疗:针对眶内上角、眶上缘中部4号穴位,及“目上网”与“目下网”的筋结不同形态和硬结程度,谨慎地使用毫针,运用“固灶行针”“一孔多针”等经筋针刺法,分别对病灶行点刺治疗。针刺眶内上角筋结病灶时,以左手大拇指做反方向伸向眶内上角,将其中的结灶向内上方固定,于额骨的眶内上缘,右手持针用针尖向内上方施行轻微的点刺刺治;点刺时,双手协调,于骨面上做移行点刺3~5针;刺毕即出针,无需留针。在眶上缘中部4号筋结病灶施针前,先将“弓钳手”的大拇指(左),置在眶上缘中点骨边缘,做来回切拨动作。当准确切得病灶时,患者除了觉得“得气”,眼球和前额产生酸、麻、胀及沉重感以外,同时出现复视。医者即可将病灶固定于眶骨内上缘,尔后消灶。刺入深度一般为0.2~0.3厘米,刺中筋结性病灶的疗效尤优。目上网及目下网的筋结病灶,分别属于足太阳及足阳明经筋的网络筋结点;目上网位于眉梢末端,目下网位于眼裂外侧凹陷处,皆以“固灶行针”法刺治,用直入直出刺治法,不留针。针刺后,用小型拔罐器,于额部及太阳皮表,施以拔火罐治疗。教导患者,学会简易的自我按摩,点揉筋结病灶做治疗,并持之以恒。
眼周围神经麻痹多好发以足太阳经筋形成目上网的眼眶周围、足阳明经筋形成的目下网眼眶隔周围、足少阳经筋颞区。
眼周围神经麻痹主要以枕肌、枕大神经发出部;头颊肌、颈斜肌、斜方肌交叉部、肩胛内角等多为筋结好发部。
(黄誉丹 骆佳丽)
额面经筋筋结病灶图
颞筋区经筋筋结病灶图
眼周围神经麻痹足太阳经筋枕颈区好发筋结病灶图
眼周围神经麻痹症多好发于眼轮匝肌、额肌、颞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