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1月22日
运动性猝死真的只是因为运动吗
运动性猝死,其实一直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因为运动而猝死的相关新闻报道也一直见诸报端。很多人认为运动性猝死的“元凶”就是运动,这种说法正确吗?
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运动,只要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了不适症状,并最终发生非创伤性死亡,就会被定义为“运动性猝死”。运动性猝死虽然名字里有“运动”两个字,但它导致死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运动,而是被运动强化了的其他因素,其中最常见的是“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临床上又以“心源性猝死”居多。
1.心源性猝死
对于本身就患有潜在性的心脏疾病或是自身心脏结构异常的人,在运动后,这些潜在的心脏疾病就会发作,出现致死性的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不同年龄层导致心脏骤停的常见病因不同,年轻人多以原发性心律失常性疾病(多有遗传病史)、肥厚性心脏病、心肌炎、冠脉畸形为主;中年人则50%由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而老年人最常见的病因为慢性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含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冠脉狭窄)、瓣膜性心脏病、心衰等。
2.脑源性猝死
对于患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梗及严重高血压等疾病的人,在运动后容易出现脑血管意外,可能导致调节心跳、呼吸等重要生命中枢出现问题,从而出现脑源性猝死。
也就是说,运动只是运动性猝死的“背锅侠”,而“真凶”其实是一些已经出现,但还未被本人发现的心、脑等部位的病变。因此,不能因为担心“运动性猝死”而拒绝运动。
做好这七大检查,可以帮助远离运动性猝死。(1)体温:体温超过37℃,避免剧烈运动。(2)脉搏:静息时脉搏>100次/分,避免剧烈运动。(3)呼吸:安静时呼吸频率>20次/分,避免剧烈运动。(4)血压:安静时超过140/90毫米汞柱,避免剧烈运动。(5)心电图:明显心律失常患者,避免剧烈运动。(6)心脏超声:心脏超声提示肥厚性心肌病,尤其是梗阻性,避免剧烈运动。(7)运动平板:35岁以上人群,如运动平板试验阳性,避免剧烈运动。另外,如家族中有成员在40岁以下突发猝死或不明原因死亡的患者,建议去医院完善心脏相关等化验检查,以鉴别是否有家族遗传性心律失常相关疾病等。
另外,运动时注意以下这些,可以预防运动性猝死。(1)熬夜后不要运动。熬夜后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尤其是经常熬夜的人,第二天心跳就会加速,引发心律失常,这个时候再去运动,猝死的风险就会随之增高。(2)喝酒后不要运动。酒精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同时,酒后运动还会影响酒精的代谢,增加心肌的耗氧量,从而让心血管的负担增加。(3)感冒时不要运动。感冒的时候,身体的免疫力本来就差,运动会进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让病毒更易侵入身体,还可能会引发心肌炎,因此,患了感冒后,最好多喝水、多休息,先让身体恢复过后再进行运动。(4)劳累后不要运动。身体在劳累后,本身就会让心脏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再运动,只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容易引发心脏的疾病。所以,劳累过后应该让身体好好休息。(5)长期不运动不要突然剧烈运动。一个缺乏锻炼的人马上进行剧烈运动,那么他发生运动性猝死的概率也会比其他人高很多倍。不管做任何的运动,都要循序渐进,同时,在运动前做好相应的热身运动。
运动性猝死看似事发突然,实则有迹可循。当身体出现以下4种信号,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尽早去医院检查,防止发生运动性猝死:近期出现或加重的胸闷、心慌、心跳过缓、晕厥。
(秋 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