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0月25日
中医药减肥小常识
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它不是指单纯的体重增加,而是体内脂肪组织积蓄过剩的状态。由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改变或潜伏。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而且给生活带来不便。
此外还有关节软组织损伤、生殖能力下降以及心理障碍、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胆结石、水肿、痛风等。
肥胖的中医病因
1.阳气虚衰与痰湿偏盛
中医认为肥胖的病机主要是阳气虚衰和痰湿偏盛。具体而言,脾气虚则运化转输无力,青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肾气虚则水液失于蒸腾汽化,水温内聚而成肥胖。湿凝为痰,阻滞气血运行,日久可形成郁热、痰热、瘀热等病理状态。气虚型肥胖者常表现为气短懒言、容易疲乏,舌体胖大舌淡红,边有齿痕。
2.气血失调
肥胖病患者常伴有气血失调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血盛气虚。气虚导致气化功能弱,不能有效气化掉身体内的脂肪;血盛则血浊,与气虚并存,使得经脉中的气血运行缓慢,气血凝滞,浊血愈浊,痰瘀内生,进而形成肥胖病症。
3.脏腑功能失调
肥胖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体现,特别是脾肾功能的失调。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无力,痰湿内生;肾主水液代谢,肾气虚则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聚。此外,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也会导致气机阻塞,气结痰疑,形成肥胖。
4.生活方式与体质因素
中医还认为,肥胖与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体质密切相关。过食甘肥厚味、久坐少动、劳逸失常等不良生活习惯均可导致肥胖。同时,先天禀赋也是肥胖的重要因素,育脂体质或肾气不足、脾失健运的体质更易导致肥胖。
5.病理产物的转化
在肥胖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多种病理产物的转化。例如,痰湿可阻滞气血运行,日久形成郁热、痰热、瘀热等病理状态;气虚可推动无力,血液无法充分到达面部,形成面色淡白等表现。
肥胖的临床表现
肥胖患者常表现为体重超过正常范围,伴有头晕乏力、神疲乏言、少动气短等症状。同时,根据具体病机的不同,还可表现为肢体困倦、腹胀胸满大便黏滞不爽、舌质淡胖、苔白腻或黄腻等。
肥胖的中医防治方法
1.药物治疗
中医药物治疗肥胖,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及病因病机,选用具有健脾化湿、祛痰降脂、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方剂。如脾虚湿阻型肥胖,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胃热滞脾型,则可考虑用清胃泻火、消食导滞的方剂,如保和丸加减。但需注意,药物治疗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2.非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减少脂肪堆积。常用的减肥穴位包括中脘、天枢、关元、丰隆等。拔罐与刮痧:拔罐与刮痧作为中医外治法,能够疏通经络,祛湿排毒,对于改善局部肥胖和水肿型肥胖有一定效果。中药熏蒸与足浴:利用中药的温热作用和药效,通过熏蒸或足浴的方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消除多余脂肪。
3.饮食调养
中医提倡“药食同源”,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以达到减肥目的。同时,可根据体质选择适合的食疗方,如脾虚者宜多食健脾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等。
4.运动锻炼
中医鼓励适度的运动锻炼,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加速脂肪燃烧。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快走、慢跑等,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精神调摄
中医认为情志不舒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痰湿内生。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情绪管理,避免长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对于防治肥胖同样重要。
6.起居调护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同时,注意居住环境的通风、干燥,避免潮湿环境加重体内湿气。此外,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也是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中医防治肥胖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全面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
(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 庞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