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0月25日
泻热养血话甘蔗
甘蔗,又名竿蔗、接肠草、糖梗,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颜色有紫皮、青皮之分,种类有糖蔗、果蔗和糖果蔗兼用之别,主要产于我国南方温热带地区。
我国种植甘蔗的历史悠久,《楚辞·招魂》中有“柘浆”的记载,古时,“柘”与“蔗”通用,“柘浆”就是指甘蔗榨出的汁液。新鲜的甘蔗浆汁甜美,脆嫩多汁,嚼之甘饴,且越嚼越有味,恰如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所赞道:“凡蔗榨浆饮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隽永也。”唐代诗人王维有“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的诗句,可见古人对蔗浆能清热、消食的作用早已有所认识。
魏文帝曹丕,特爱吃甘蔗,他认为甘蔗能醒脑提神,因此他每当和大臣议事时,右手总爱持一根甘蔗,边吃边议。更为有趣的是,他还常常把甘蔗当作手杖,拄着下殿。传说,东晋有名的大画家顾恺之,喜吃甘蔗,从梢吃到根,他说越吃越甜,“渐至佳境”,可谓是吃甘蔗的行家了。公元748年,扬州高僧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时,曾带去80束甘蔗和上百斤蔗糖,对日本的植蔗制糖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用甘蔗制糖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我国古代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以蔗制糖方法的记述。甘蔗中所含的糖大部分是蔗糖,其次是葡萄糖和果糖,含糖量高,故用甘蔗制成的糖质纯而味甜。科学研究发现,甘蔗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果汁约占70%,含糖量约为17%,且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被人们称作“糖水仓库”。另外,甘蔗还含有天门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丝氨酸、苹果酸、柠檬酸、谷氨酸等多种有利于人体的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能给人体增加热量和营养。
甘蔗不仅给人以甜蜜的享受,是营养丰富的果品,还是一味确有良效的中药。中医认为,甘蔗味甘性寒,入肺、脾、胃经,具有泻热、生津、下气、润燥、补肺益胃的特殊功效,可治大便燥结、反胃欲呕、心烦口渴等症,我国历代医籍中都有许多记载。《本草再新》说,甘蔗“和中清火,平肝健脾,生津止渴,治吐泻、疟痢,解疮火诸毒”。《本草纲目》称:“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大补脾阴。”
现代中医认为,甘蔗味甘、性寒,有健骨助脾、止咳化痰、除烦解酒、润肠通便等功效。生吃甘蔗,对口干舌燥、目赤红肿、小便不利、大便燥结、头痛发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热性病、高热烦渴、低血糖、心脏衰弱者,饮服甘蔗汁最为适宜。因此,古人称甘蔗汁为“天生复脉汤”,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甘蔗中的多糖类物质还有抑制癌细胞和肉瘤的作用。
必须注意的是,发霉变质的甘蔗中有一种叫节菱孢霉的真菌,它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嗜神经毒素3-硝基丙酸,该毒素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时能危及生命。因此,发霉变质、生虫变坏的和味酸、并有霉味、酒糟味的甘蔗,千万不能食用,以免引起中毒。另外,甘蔗性寒,脾胃虚寒、胃腹寒痛者不宜食用。糖尿病患者忌食。
(潘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