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0月18日

远去的摄影师

■ 夏学军

节假日出门微旅行,握着心爱的单反相机,一路拍下美景。没有胶卷的成本,想拍多少就拍多少,不喜欢就删除掉,就连不到十岁的儿子,也成了“摄影达人”。

在这以前,照相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更别提有一台家用相机。公园里、火车站广场前有很多照相的小摊,一个简易推车上,竖立着几块玻璃框,镶着顾客的照片来招揽生意。价格公道,一张彩照一元钱。年轻的姑娘都爱美,每当穿上一件新衣服,或者戴了一个好看的发卡,就和闺蜜结伴去照相。有一次我看中了一个景点,周围没有照相的地方,走了好远找到一位摄影师,耐心地和他商量能否过去一趟。摄影师很好说话,没加价就同意去了,一点不担心照相摊点无人看管是否可行。待我们取相片的时候,摄影师反过来和我们商量,想把相片当广告用,作为回报,不收取照相费。我们几个相当“虚荣”,哪有不答应的道理。

十六岁那年我去北京,每到一个景点,都喜欢照相留念。找到一位摄影师后,照相,交钱,买邮票,填写邮寄地址,往往是人还没回家,照片先到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人真是淳朴,我丝毫不怀疑相机里是否有胶卷,人家是否能真的寄给我。有一次收到的照片,画面中我是闭着眼睛的,再仔细一检查,信封里还有一张一元五角钱的纸币和几句留言,意思是照片拍得不好,退回费用,并向我致歉。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如今再回忆,却是感慨颇多。在那个没人把诚信挂在嘴边的年代,诚信自然而然地深入在每个人的心底。那次去北京,大概照了二十几张相,都是以邮寄的方式收到的,没有一张落空。

时常翻阅那些老照片,发现每一张都是经典。景点的角度选得好,人物在画面中不显突兀,融合得恰到好处,这些都和摄影师的水平与经验是分不开。记得在天安门华表前的那张照片,我摆出了一个嘻哈的姿势后,摄影师立即过来纠正:“这是庄严肃穆的地方,这样不太合适。”于是摄影师让我和弟弟笔直地站立,一脸庄重的样子,头部微微抬起,虔诚地看向天安门。这张照片,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父亲说:“好有志气的样子啊!”

多年以后,大学毕业的弟弟到北京发展,我依然生活在小城,我们偶尔会说起过去。春节的时候弟弟回来过年,母亲拿出那本大相册,把每个人的照片分给我们各自保存,并说这些都是宝贝啊,无法复制。

是啊,无法复制的还有旧时光,流逝中倍感珍贵。和那些岁月一起流逝的,还有那些摄影师们。相机的普及,数码时代的来临,对传统摄影师这个行业造成不小的冲击。看着那些老照片,想起那些无名的摄影师,感谢他们留给我的美好记忆,也深深怀念那个人与人之间毫无设防的纯真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