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0月18日
侗族医药历史与发展前景
■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吴国勇
一、 侗族医药简史
侗族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历史,经历了原始神话时期的“原始医学”→巫文化时期的“冲傩医学”→多元文化时期的“经验医学”→“初期理论医学”→现代“理论体系医学 ”。
(一)侗族医药起源及远古神话传说时期(远古—夏商周时期)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谋生过程极其简单。侗族祖先在天灾人祸、疾病瘟疫发生对人造成的威胁,做不出合理的解释,更无法征服,根本无法解决,只有祈盼神仙来拯救。
在侗族古歌中有《玛麻妹与贯贡》和《叶香与亮光草》的故事传说,这些神话传说讲述了侗人有关医药治病救人的故事,是侗族最早流传的医药文化,说明侗族医药具有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
玛麻妹是位女神,是医仙、药仙,是传授医药的医药祖母。侗医中有些疾病的名称与女神玛麻妹有关,一些男性病在病名前冠以“妇男”二字,如男子淋浊、血尿称为妇男摆白症(侗语“办乜崩榜”)、妇男摆红症(侗语“办乜崩信”)等。这和“萨玛”“萨岁”故事一样,是较典型的侗族母系氏族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
根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7年在新晃考古调查中发现,早在1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活。新晃作为广大侗族地区的一隅,这些发现从广义方面勾画了侗族地区古代人类的活动史。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可以说侗族医药在远古时期就已有了本民族的医药活动。
(二)冲傩侗族医药时期(春秋战国—隋唐五代时期)
巫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的通称,其核心是信仰鬼神。春秋战国到隋唐五代时期,巫傩文化在侗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位置。侗族医药的形成及早期发展,受到侗族地区巫文化影响较深。侗族先辈们意识光靠简单的医药知识,不可能解决纷繁复杂的疾病问题,对疾病现象无法理解。认为之所以生病是鬼神作祟或激怒祖宗的结果,于是便对祖宗和一部分自然物敬祭膜拜,侗族冲傩也就随之产生。
巫师、巫术的出现与开展,代表侗族脱离了原始,而有了智性,“巫”也代表了侗族具有一定的社会形态与社会阶级,巫师除了代表与鬼神沟通外,另一个任务就是“医”,在上他需要平息鬼神的怒气,在下则需要医治同族之人的大小病痛。
侗族冲傩《命歌》中讲述了疾病分“身病”与“命病”,根据天干八字、患病时间预测是“身病”与“命病”。“命病”是鬼神所致,只能求助鬼神,不用药物治疗,“身病”除求助鬼神外,还要用药物治疗。侗族冲傩一般都能掌握几十个症状和常用药物百余种。冲傩使用草药给病人治病,逐步积累了诊疗疾病的临床经验。
这一时期,侗族地区处于封闭型社会,以地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组织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侗族医药主要由侗族冲傩巫师掌握。“巫医一家,神药两解”是这一时期的冲傩侗族医药特点。
(三)侗族经验医学及初级理论医学时期(宋朝——民国时期)
冲傩医学形成后,巫师在进行傩事活动中,同时借助药物给病人治病,往往获得良好的效果,以致“神药两解”,由单纯的巫师产生了巫医,并有了很快的发展。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命病”与“身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命病”观点的人认为,病是以天为命且无药可治的疾病,要靠敬神敬鬼,由冲傩进行祭祀活动,祈神保佑健康。“身病”则认为疾病是客观存在,可通过药物治愈。
宋朝以后,由于中央势力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强对侗族地区的开发与经营,在其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侗族地区的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侗族地区与中原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日益增强,因而促进了侗族社会的发展,侗族医药也随之得到了相应发展,汉文献中也有了侗族医药的记载:《黎平府志》记有:“黎平治妇男大小病,山中所采叶俗名草药,亦颇有效”,“明洪武十一年,黎平侗族吴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他的母亲娘化就在军中行医,所采叶俗名草药,亦颇有效”。贵州省明洪武年《镇远府志》《天柱县志》记录了当地的侗药品和医疗活动。《三江县志》载:“蛮溪獠峒,草木蔚荟,虺蛇出没,江水有毒,瘴气易浸”,“南方凡病皆谓之瘴……治瘴,其药用青蒿石膏及草药服之。” 这是有关用药物治疗“瘴病”的记载。这说明侗族人民已对疾病的病因和药物治疗有了一定的认识。
侗族医药发展的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受汉族中医药文化的影响,侗族医药中原始宗教成分趋于减少,巫医与侗医逐步分离,侗族医药已从冲傩医学逐步形成侗族“经验医学”及“初级理论医学”。
(四)侗族医药理论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期间,党和国家对挖掘中医药民族医药宝贵遗产非常重视,各地分别召开民间中草医药代表大会、座谈会、献宝会。如贵州省黔东南州各县民间医生代表纷纷主动献出祖传秘验方共6831个;药物标本1212种。编写《黔东南中草药验方选编》发至各基层医生学习和应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于1956年召开了全县民族医、中草医药代表大会,到会代表积极向大会献方献计。会后编写成《通道民间草药验方集》(油印本)分发给乡村医生学习和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和龙胜、融水县也分别召开了不同形式民族医、中草医药代表会和座谈会。
这一时期,主要体现在成立公立民族医药研究所和鼓励民间中草药人员办诊所,吸纳民间中草药专业人员进入公立医疗机构工作,支持民间医药人员应用侗药诊疗技术和中草药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积极开展采、种、制、用(四自)和针灸、拔罐等侗医医疗活动。在当时“农村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中运用中草药防病治病,作出了贡献。这是侗族医药自建国以来发展史上的一个小高潮时期。
第二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20年代初阶段,是侗族医药发展的提速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发掘、调查、收集、整理研究侗族医药资料,系统地阐述侗族医学理论体系为重点,以及开展临床诊疗技术和药物开发研究,促进侗医药产业化发展时期。
自2003年湖南、贵州、广西交界处侗族地区的中医、侗医专家学者自发组织成立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侗医药专家委员会”(201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侗医药分会”)后,掀起了对侗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侗族医药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共举办了9届全国性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收集和发表了大量的侗族医药学术研究论文,编辑出版了《中国侗族医药》《侗族医学》《侗族常用药物图鉴》《侗族药物方剂学》《侗族医药探秘》《中国侗医药史》等多部侗族医药专著,奠定了侗医体系理论基础。这一时期是侗族医药从“口碑”医学变成“文传”医学,从经验医学发展到体系理论医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侗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侗医的研究现状
1.医疗科研机构
对于侗医药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开展的。1984年贵州黔东南州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收集、整理、研究、应用侗苗医药;2007年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设立了侗医科,后被自治区中医处列为重点专科建设。2015年湖南医药学院经省科技厅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单位,湖南医药学院侗医药研究所及侗医药研究实验室,成为全国最具实力的以侗族医药为研究对象的省级重点实验室。
2.研究成果
2014年,在全国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医药专家吴国勇副主任医师等负责的“中国侗族医药基础理论挖掘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湖南医药学院汪冶教授等负责的“毛秀才等9种药材标准”课题成果获得技术发明三等奖、贵州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郭伟伟主任医师等负责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侗族药用物种的研究及其标本馆的建立”获得民族医药传承贡献三等奖;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侗族医药专家委员会编著的《中国侗族医药》一书获得民族医药学术著作二等奖、湖南医药学院汪冶等编著的《中国侗医药史》一书获得民族医药学术著作三等奖;贵州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第二届国医大师候选人龙运光同志被授予“突出贡献奖”。
2017年11月在全国第二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表彰大会上获得一部著作三等奖和一项科学技术三等奖。
2019年11月在全国第三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表彰大会上萧成纹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侗医药常见病特色诊疗》获得三等奖。
由萧成纹等人完成的“侗族医药文献整理”课题获怀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由龙运光、袁涛忠、王政、杨晓琼等研究的“枫荷除痹液的研制及临床观察”获黔东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贵州省科技厅、卫生厅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给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所的有关侗族医药的课题研究,在这些课题工作中,曾获贵州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黔东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四等奖2项。
3.侗医药企业
贵州侗古佬侗药药业有限公司。主营:清洁剂 、医疗器械 、健康与保健类产品。目前生产的产品有:侗古佬消痛贴、侗古佬消痛酊(喷剂)、侗古佬草本调理足浴粉、足浴球等产品,全年生产总值约80余万元。
广西侗泰养生有限公司。 2023年,公司和三江通达旅游公司共同打造的侗医康养基地,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发挥侗医药特色优势,重点发展以休闲观光、医疗保健、康养旅游、中药材种植、侗族医药文物古迹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药膳研制加工等综合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具有一定市场品牌效应的旅游产业。
(二)侗医发展前景
侗医的悠久历史和确切疗效,为侗医研究提供了客观对象和现实基础。侗医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近40年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随着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侗医药的开发和经营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已逐渐成为侗族地区医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
但侗族医药研究相对起步晚,受到地缘因素的影响,已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医药差距较大,期盼得到大力扶持和促进侗族医药工业的起步和发展。
目前世界对于天然药物、传统医药等现代医学替代疗法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发展传统医学作为世界卫生保健事业的目标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民族医高度重视,提升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社会认知度和地位,给侗医药发展迎来重大的机遇,相信今后我们侗族医药依托国家级医药学院强大的技术团队和创新能力,有一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加入我们这个团队,在国家和各级相关领导和部门的精心呵护之下,侗医药事业会走得越来越稳,发展前景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