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27日
广西百色手斧的发现与壮医药起源
■ 本报记者 陆文 覃文波 文/图
A面
B面
百色旧石器时代手斧(迄今80万年前),高25厘米。手斧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制作和使用的重型工具,用于屠宰大型动物、切割关节筋络、砍树枝及加工木器等方面,是一种多用途的工具。
广西百色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73年。那年的秋天,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广西博物馆赵仲如等专家在广西百色上宋村进行古生物化石和矿物矿藏的勘察和搜索时,偶然在一段冲沟和表层泥土里发现了11块打制石器。后来这些打制石器被送到中科院研究。1975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专家尤玉柱和石器研究专家李炎贤联合发表了《广西百色发现的旧石器》研究报告,认为发现的11块打制石器年代距今13万年到1万年左右,研究报告引发了国内外史前考古学界的极大关注。为了进一步确定百色石器的年代,1993年,在严格挑选之后,考古队将在广西百色百谷遗址发掘探方中发现的石器和同一土层原生玻璃陨石,送到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检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物理学专家们利用“裂变径迹法”测定后得出结论令人意想不到:这些陨石的年代距今为73.3万年左右。从1986年起古脊椎所的黄慰文等与广西考古部门连续多年在百色盆地调查和发掘,采集的石器已经超出5000件。
值得一提的是,这5000多件的石器中,除了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等外,手斧占10%。手斧是两面打制的重型工具,旧石器工业技术中,能否制造并使用手斧,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智力进化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标准。
20世纪30至4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士(HallamL.Movius)带领考察团到东南亚考察。他在缅甸北部等地区发现了大批仅单面打制的石器。根据这些石器仅仅单面打制的特点,莫维士在欧亚大陆的中部划了一条著名的“莫氏线”,将旧石器时代早期一分为二:一边是先进的“手斧文化圈”,包括非洲、欧洲等;一边是落后的“砍砸器文化圈”,包括东亚、东南亚。他认为,在过去200万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生活在非洲、欧洲的直立人,能掌握着先进的阿舍利技术,能够打制程序规范、技术复杂的手斧等两面打制工具;而亚洲兄弟则缺少这样的能力,只能使用如砍砸器和未经加工的石片。“手斧文化圈”代表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而 “砍砸器文化圈”是一个“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
百色旧石器手斧的发现,是挑战和否定“莫为氏线”的有力证据。2000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等9位中外科学家共同撰写的广西百色盆地手斧的研究报告发表于美国《科学》,引起了强烈轰动。
广西是人类起源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早在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广西百色壮族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他们就开始利用随处可见、垂手可得的石头打制成各种形状的石器,如手斧、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等进行生产生活。人类与医疗卫生是密不可分的,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人类最初的目的是生存和繁衍,在生命出现以后,最初的本能就是获取食物,有了食物才能获得营养,维持身体的新陈代谢,保持生存。因此,食物安全由原始的认识逐渐到有意识的经验积累;人类为了避免被其他动物伤害,又进化出安全自救的本能,就产生了原始卫生活动。另外,原始的石器加工制作,也为人类的外伤治疗和预防积累了原始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