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27日
成语寓中医之以毒攻毒
成语“以毒攻毒”出自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意思是骨咄犀(蛇角)的毒性非常大,但能用来解毒,可能是以毒攻毒的缘故吧。后来,“以毒攻毒”引申为利用某一种有坏处的事物来抵制另一种有坏处的事物。
《辍耕录》是一部有关宋元史事的札记,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料,对掌故、典章、文物、小说、戏剧、书画、诗词等各有记叙,杂而全,是一部极其宝贵的史料。
祖医学历来有“以毒攻毒”之说,是指某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可用适量的有毒药物来治疗恶疮肿毒、疥癣、瘰疬瘿瘤、癌肿癥瘕等病情较重、顽固难愈的疾病。
事实上,“以毒攻毒”在临床治疗和预防保健上已经得到非常明确的应用,我们都熟悉的接种百白破混合菌苗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就是现代医学以毒攻毒预防疾病的例子。中医在治疗上运用以毒攻毒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用斑蝥治疗恶性肿瘤,就是利用其所含毒性成分斑蝥素的抗癌作用。这种被叫作“西班牙苍蝇”的昆虫,其自我保护的方式就是分泌臭气熏天的斑蝥素来对抗敌害。斑蝥不仅有很强的肾毒性,使用不慎,对全身各系统都可造成损害。服用斑蝥制剂不当,可出现口腔黏膜溃烂、心肌损害、腹痛腹泻、尿血、四肢麻木等症状和体征。但是,它在抗肝癌等恶性肿瘤方面确实有其独特的疗效,可以起到破瘀散结、消肿除块之效,堪称以毒攻毒的绝好例子,关键是怎么把握适应证和使用剂量。考虑到斑蝥有大毒,一般情况下,不宜常规使用。若必须使用斑蝥或其制剂,建议一定要谨遵医嘱,不可随意加量,不可随意延长用药时间,不可听信坊间的传奇疗效而盲目使用。
蝎子是名贵中药,同时也是有毒的中药,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作用。临床用它来治疗脑炎、惊风抽搐、脊髓炎、乙肝、风湿及骨关节病,取得很好的疗效,对很多种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药店有售的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等都含有蝎子,它的有效成分蝎毒是一种神经毒素,用药过量就会造成中毒,出现肢体麻木、头昏、流涎、畏光、鼻出血、发热、全身不适、肌肉疼痛与痉挛、血压升高,或出现恶心、呕吐、胃肠出血、肺水肿等,重者会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所以,在使用全蝎或含有蝎毒的中药时,也应遵医嘱使用,千万不可偏听偏信民间验方,不可随意生吃活吃,不可把蝎子当补益之药,不可随意加大医嘱剂量。特别指出,小儿对蝎毒更为敏感,在用全蝎治疗小儿惊风时,一定要多观察服药后的情况,一旦出现上述蝎毒中毒的症状,必须尽快到医院使用抗蝎毒血清来治疗,这种治疗也是以毒攻毒的一种方式。
民间很多保健习俗其实也是以毒攻毒,只是我们习以为常,并未深思和探究罢了。端午节很多地方有喝雄黄酒的习俗,认为在春夏交替、百虫易生的时节,人容易患病,此时喝雄黄酒,可以祛病除秽,保健强身。其实,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如果雄黄酒制作不慎,或服用过多,都会引起砷中毒。砷中毒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便血等,重者可出现头痛、烦躁、谵妄、心肌损害,甚至死亡。
以毒攻毒,从其基本原理上讲是相生相克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以毒攻毒的原理应用好了,可以造福人类。
(刘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