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20日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吴小红/摄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前身为建于1916年的拉萨“门孜康”(医算院),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组建“拉萨市藏医院”,1980年升格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2006年设立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从而真正实现了藏医药事业的百年传承。

建院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区卫健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医院坚持“特色建院、专科立院、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文化育院”的发展理念,秉持“传承创新,济世利众”的办院宗旨,发展成为一家以藏医药医疗为主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和藏药制剂生产于一体的三级甲等藏医医院。医院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国家中医(藏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院、国家藏医住院医师规范化、藏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国家中(藏)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藏)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全国中(藏)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和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筹建单位,先后荣获全国示范藏医院、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民族医院建设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单位、首届中医药科技推广先进集体、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西藏“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目前,医院由院本部(住院部)、老门诊(含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门孜康”古院落)、制剂中心和白定药材种植基地4个区域组成,占地200多亩。现设有临床医药技科室27个、研究所4个、职能处室19个,开放床位564张,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重点专科7个、国家级培育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传承工作室9个、自治区名医传承工作室2个,现有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3名,自治区名藏医1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名,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3名,高级职称110人。

作为国家公立民族医医院,医院坚持藏医药为主的定位,充分发挥藏医药诊疗特色与优势,积极开展学科专科建设,制定形成了50个优势病种藏医诊疗方案,18项藏医外治技术标准操作规范,10项藏医护理技术标准操作规范,22项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在藏医隆病、隆型绞痛、高原心血管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糖尿病、黄疸型肝炎、风湿关节病、小儿过敏性紫癜等病种的临床疗效上取得显著成效。同时,结合临床需求,强化藏西医优势结合,注重现代检验设备的配备和应用,拥有核磁、GE64排CT、数字胃肠机、DR、全自动血液分析流水线、CRRT、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4K腹腔镜等先进医疗设备。

疫情期间,医院坚持发挥公立医院办院宗旨,积极发挥藏医药疫情防控特色优势,参与方舱医院建设运作、定点医院及社区援助等大量工作,为全区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有效加强了医院发热门诊、急诊、ICU、肺病科等临床科室的急重症处置能力。

医院坚持以藏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解决藏医药科研攻关难题。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0项,抢救、挖掘1300多部藏医和天文历算古籍文献,出版《雪域藏医历算大典》《中华本草·藏药卷》等260多部专著,挽救和收集了大批手抄、孤本、珍藏本,收录了175位名老藏医药及天文历算专家学者的口述史影像资料,开发藏历基本数据和APP应用软件,掌握18种濒危藏药材的人工种植技术,拥有医院制剂309种和专科协定制剂35种,先后荣获国家民族医药科技著作一、二等奖,自治区科技奖进步一、二、三等奖等科技奖项50多个。

在优秀文化传承和宣传方面,医院作为主体单位成功申报“藏医药浴法(索瓦日巴)”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部医典》进入“世界记忆名录”,组织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为维护我国藏医药文化主权和争夺国际话语权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向新时代,藏医院将继续立足藏医药优势特色,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实现国家藏医医学中心和世界一流藏医医疗中心创建目标,为建设健康西藏、健康中国不懈努力。

藏医药

藏医药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与青藏高原民俗文化圈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是漫长历史岁月的积淀。

早在公元前3世纪,高原人就有了“有毒必有药”的医理,公元四世纪左右人们已经会用酥油汁涂抹伤口,结扎脉口以治疗出血,并利用酒糟治疗外伤。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强盛的吐番王朝。大唐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医生。同时,藏王还请了印度、尼泊尔医生入藏,结合高原古老的医学,编辑整理了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公元8世纪末,藏区名医宇妥•元丹贡布各处游学,广泛吸收前人的经验,经过20多年的实践,著成了藏医学的奠基之作《四部医典》。

公元14世纪中叶,藏医学出现了以南派和北派为主要代表的不同学派,北派主要生活在北方高原地带,对常见病如风湿症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擅长应用温热药物、艾灸及放血疗法。南方学派的出现较北派略晚一些,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区,善用草药。

藏医认为宇宙是由小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大五行(气、火、土、水、空间)组成,小五行在人体则指心、肝、脾、肺、肾;大五行则包括整个宇宙,整个宇宙都依赖大五行的运行。“隆”(气),“赤吧”(火)、“培根”(水、土)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元素(三因学说),任何一个元素的盛衰都会引起疾病发生。藏医学以其独特“三因学说”“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为基础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

千百年来,藏医学广泛吸取汉族医学和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民族医药学的精华,对某些疾病有独特见解和疗效,使其在祖国民族医学之林独树一帜,同其他民族医学一样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藏医院原貌

吴小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