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06日
醉美白露染秋光
■ 李 幸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极富诗意的时令,不仅名字颇有韵味,白露至,万物也都变得越发明媚爽朗,就连行走在秋风中的步伐也显得格外轻盈。白露不仅美了秋天,更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眼。
白露之美,美在底蕴。她曾袭一身素衣从《诗经》走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据史料记载,古人习惯用四个季节来搭配五行,秋天属金,金色白,故而用“白”来形容秋露。“白露”二字不仅彰显露珠晶莹剔透之美,还蓄含丹桂飘香时节的清丽素净。前人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把这段典型的秋天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这段时间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启程飞往南方避寒,其他鸟儿则开始忙着贮存过冬的粮食。民间俗语还有“处暑18盆,白露勿露身”之说。处暑时节天气依然很热,人们还须以水冲凉,但18日后到了白露,就不能再穿短衣短裤,而应适时增添衣物以免受凉。
白露之美,美在意境。她曾伴随唐诗宋词故有的风流而至。李白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的隽永笔调,婉曲地表达着宫闱女子无可奈何的孤独心境。当时他虽被朝廷留用,政治抱负却得不到施展,满身才华无用武之地。此时的白露是幽微的。其实,李白也曾在某年的同一时节,写出“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的明快诗句。当时他与好友孟浩然一起迎着飒爽的秋风,在清润秋露的滋润下登上北湖亭,远眺瓦屋山,享受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不久后,大他11岁的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忧国忧民忧故乡,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白露思乡的千古绝唱。杜甫与兄弟们四下分散,这位现实派的诗人将节气拆开写景,随后自然而然转入对亲人的思念。他以诗词惯用的借物言事手法,抒发着浓郁的家国情怀。
白露之美,还美在静好。当天不再炎热、风不再肆虐时,人也不再焦躁,反而增添了几分宽容。作家韩光智在《跟着太阳走一年》一书中提到,二十四个节气中,最好最惬意的就是白露,它不热不冷、不慌不忙、恰到好处。白露作为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代表孟秋的结束和仲秋的开始。它演绎着自然与生命的定型。那些由酸变甜、由青变红的果,由空变满、由瘪变饱的实都像极了由稚嫩变坚强、由轻狂变稳重的生命。因此,世人常将白露与人生之秋关联起来。经历过尘世间酸甜苦辣的跌宕起伏,已凉而未寒、清凉而不冷的白露,俨然如同已走过热烈青春的成熟中年,在岁月的痕迹中自带着一份静谧自怡的优雅。
白露,美得让人沉醉。它以一身诗意,降临万古人间。我们不妨放缓匆匆步履,慢一点,再慢一点,去细细品味这幅大自然赠予的灵动白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