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06日

心脏涉及他脏 用保元汤加减

心力衰竭临床上主要以心悸、短气或气喘、静脉怒张或唇甲青紫、肝脾肿大、头面下肢浮肿为特征。属中医“心悸”“怔忡”“气喘”“水肿”“虚劳”范畴。其病因由各种因素致使的心气虚、心阳虚,其病理以虚为主,由于气虚、阴血虚,以及阳虚或阴阳两虚,日久则出现血瘀、水饮等标实证,病情错综复杂。而当心脏的阴阳气血虚衰到了危重阶段,常涉及其他各脏。古人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临床常见的是心衰容易影响肺、肾、脾三脏。临证以保元汤为基础治疗,可收获良效。现列两则病例与大家探讨。

1.心肺肾气虚 证见形瘦神疲,面色无华,心悸不宁,短气自汗,气喘而咳,呼多吸少(动作尤甚),舌淡、脉细弱或细数。治宜益气强心,补肾纳气安神。方用保元汤合人参胡桃汤加味。

陈某,女,45岁,2023年5月10日初诊。三年前经医院确诊为肺心病合并心衰,多治未愈。刻诊:面色无华,神疲倦怠,心悸,短气自汗,喘促时咳,不能平卧,颈动脉跳动明显,呼多吸少,活动尤甚,舌淡少,脉细弱。辨证为心、肺、肾、气虚之虚劳证。治宜益气补肾纳气。方以保元汤合人参胡桃汤加味:党参12克,黄芪18克,炙甘草9克,桂枝6克,生姜9克,五味子9克,胡桃肉9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10剂,水煎分3次饭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自觉症状好转,但痰中时见血丝。原方加麦冬、川贝、三七。续服20剂。

三诊:服上方后,症状大为好转,血痰消失,能平卧,能下床做一般的家务劳动。原方去川贝、三七,加补骨脂、肉苁蓉,再服20剂。

四诊:药毕,诸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嘱其原方研末,炼蜜为丸,丸重9克,每次1丸,每日3次,连服90天。

按:心气虚则心无所养,故心悸不宁;肺气虚则体表不固,故短气自汗;肺肾虚肾不纳气,故喘咳、呼多吸少,动则气耗,活动尤甚;气虚血亦不足,营养亏乏,故形瘦神疲、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或细数,均为气虚之征。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桂枝、生姜大补肺气温心阳;五味子、核桃肉补肾纳气、敛汗;龙骨、牡蛎二药镇静安神。若心阴(血)虚,症兼心悸心烦、头晕颧红、舌苔红、脉细数,原方酌减桂枝,加麦冬、生地、当归、枣仁;若肺阴虚,症兼咳嗽痰血,酌减桂枝,加沙参、麦冬、川贝、三七;若心气虚及阳,症兼怕冷、手足不温,原方加桂枝、附子;若心虚血瘀,症兼甲唇青紫、肝脾肿大,原方加当归、丹参、桃仁、红花。

2.心肺虚脾肾阳衰证 证见心悸短气、气喘较重,甚则不能平卧,咳嗽痰血,口干,脘腹痞满,形寒肢冷,下肢浮肿,尿少或有腹水,唇甲青紫,肝脾肿大,舌淡有紫斑,脉沉细数或结代。治宜益气温心阳,健脾敛阴,利水散瘀。方用保元汤合生脉散、真武汤加味。

杨某,女,48岁,2024年3月15日初诊。两年前出现胸闷憋气、轻咳、心悸、心烦不能入睡,诊断为慢性气管炎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近期病情加重,觅求中医治疗。刻诊:形寒肢冷,面色苍白,面目及下肢浮肿,心悸短气,咳嗽喘促,不能仰卧,颈静脉怒张,唇甲青紫,口干,少食腹满,舌淡红有紫斑,少苔,脉沉细无力而数。辨证为心、肺、脾、肾阳虚之虚劳证。治宜益气养阴,温阳健脾利水。方以保元汤合生脉散,真武汤加味:党参9克,黄芪18克,炙甘草12克,桂枝6克,生姜9克,附子6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白术9克,茯苓15克,车前子12克,当归9克,丹参30克,红花6克。10剂,水煎分3次饭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心悸、短气、喘咳、浮肿均有好转。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5剂。

三诊:药毕,诸症大为好转,面目及下肢水肿消失,嘱其原方研末,炼蜜为丸,丸重9克,每次1丸,每日3次,连服60天。

按:患者心肺气虚已甚,心无所养,肺无所主,故心悸、短气、气喘加重,甚则不能平卧;肺气虚阴伤,故咳嗽、痰血、口干;心阳虚及脾肾,脾阳运化失健,则脘腹痞满;肾阳虚不能温煦则形寒肢冷;转输、气化失职,水液内停,则下肢浮肿、尿少或伴腹水;心阳虚不能鼓血而血瘀,故唇甲青紫、肝脾肿大;舌淡有紫斑,脉沉细数或结代,均为阳虚血瘀之征。方中党参、黄芪、甘草、桂枝、生姜、附子温心阳益气;麦冬、五味子生津敛阴;白术、茯苓、车前子健脾利水消肿;当归、丹参、红花活血祛瘀。若血瘀偏重,症兼唇甲紫、肝脾大明显,原方加桃仁;若水肿偏重,症兼浮肿伴腹水,原方加泽泻、陈皮、大腹皮;若痰饮上逆,症兼心悸、喘咳、痰吐泡沫,原方去麦冬,加葶苈子、白芥子;若痰血重,酌加三七、茜草。

心得:1.心力衰竭是心脏的阴阳气血虚衰到了危重阶段,并涉及到其他各脏。古人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临床常见的是心衰影响到肺肾,心衰影响到肺脾肾两型。前者用保元汤合人参胡桃汤加味;后者用保元汤生脉散、真武汤加味,再注意随症加减,疗效均好。

2.心衰本属虚劳证,但常见虚中夹实。如常见患者面目及下肢浮肿腹水,肝脏肿大血瘀,即“至虚有盛候”。治疗上切不可单纯攻实,必须在补虚的前提下,佐以祛实,否则必犯虚虚实实之误。

(欧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