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16日

侗族医药学的特点

侗医学特色理论主要体现在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的医学思想及侗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各学科理论上。

侗医病因有外因和内因两大致病因素。外因主要是五大外邪,即“风邪”“寒邪”“暑邪”“水邪”与“火邪”以及外伤致病的外因;四大内因是指“伤气”“伤神”“伤志”与“伤心”而引起的病证。

在生理功能上,侗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是靠“气”和“水”来维持的。人体有水有气就能正常活动。

在病理变化上,由于体内“气”和“水”的失衡,就能产生病理变化。侗医普遍认为,人体病理变化有寒、热、虚三种表现,在临床上表现寒证、热证和虚证的病理现象。

侗医对疾病的分类是根据“天、地、人、气、水”自然环境与人的因素发生改变所产生的疾病而命名的。如“冷病类”“热病类”。疾病的命名一般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季节、致病原因、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地点、临床症状、发病颜色、发病部位等多种因素采用比类取像的方法来命名的。侗医的疾病证候较多,据各地报道有千余种。证(症)分痧证、风证、惊证、杂证、痛证、伤寒证、霍乱证、妇男证、妇人证、痘证、痢证、疳证等数十类病种。侗医病证中“七十二痧”“七十二风”较为普遍,侗医诊治这两大类病证经验颇丰。

侗医的诊断方法有问诊、望诊、摸诊、脉诊、划诊、算诊,用这六诊法诊断疾病,可以对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

侗医五大治疗原则为冷病热治、热病冷治、虚病补治、毒病排治、水病消治的治疗原则。在治疗方法上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内治法一般是用药物内服;外治法是指药物外用或用传统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侗医传统外治法有20余种。

侗药学特色理论主要体现在对侗族药物的命名、性味功能、药物分类、用药及处方等方面。侗药命名按药物形态,生长习性、药物的功效及药的颜色等命名。还可按药物类别,如蕨类、藤类、菜类、树类、草类等命名侗药。侗医按侗药药性分为冷性药、热性药、平性药、收性药、散性药、退性药、淡性药和补性药八大类。侗医按侗药药味分为酸涩味药、甜味药、苦味药、辣味药、淡味药、香麻味药六大类。

侗医总结出侗药性味对应关系:味苦,性冷,用于退热;味辣,性热,用于祛寒;味香麻,性散,用于消肿止痛;味淡,性退或性平,用于退水、退气、止血;味甜,性补,用于补气血;味酸涩,性收,用于提神、止泻。

侗医用药方法有药佩方法、药衣方法、药鱼方法、打刀烟方法、动物药活用方法。在用药上多主张用汤剂,多为鲜药入药,合理应用药引等。侗医处方特点,根据药物性能对症处方,临床辨病证处方、主药辅药(配)合理处方,单方多于复方等特点。

侗医养生保健。在侗族民间,流传“饭养身、歌养心、茶养神、酒养情”的侗族养生文化,即吃饭养身体,唱歌养心情,喝茶养神志,饮酒养情操。侗医将具有食疗作用的药物与强身健体的民俗歌舞结合起来,以达到养生保健作用。侗医多主张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用养生保健或药物补体的形式预防疾病。其次是在疾病流行期间用药物防治,以控制疾病的流行。

(汪 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