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16日
崩漏的辨证治疗
崩漏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总称,除经血非时而下以外,妇女更年期出血、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以及妇科宫腔手术后、服避孕药不适和凝血机制障碍等引起的阴道出血,也属崩漏范畴,故临床发病率很高。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根据中医理论,把崩漏分为肾虚、气血两虚两种证型辨证施治,收效颇佳,现小汇供同仁参考。
1.肾虚型:证见出血量少、淋漓不止,或先闭后崩,血色淡红或鲜红,兼见面色不华,头晕耳鸣,腰膝酸痛,苔白脉虚细或沉细。治宜补肾益气,固冲止血。方用固本止崩汤加味。
王某,女,13岁,学生。患者2021年4月为月经初潮的第二次行经,量中,色淡红,偶有少量小血块,但持续50余天不止。曾就诊中医门诊用中药治疗,有所好转。三天前因学习劳累血量突增,自觉头昏耳鸣,腰困乏力,面色淡黄不华,食欲不振,腹痛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属肾气未充,冲任失固。治以补肾气、固血海。方以固本止崩汤加味:黄芪30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鹿角胶10克(烊化),杜仲炭12克,枸杞15克,白芍10克,仙鹤草24克,炙甘草3克。3剂,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
二诊:服3剂后,血量减少,但仍不欲进食,大便稀溏。此为肾气不足,肾阳亦虚,不能上温脾阳,以致脾失健运。原方去枸杞、鹿角胶,加焦艾叶、党参、茯苓各12克,焦山楂、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续服3剂。
三诊:药后,血止,唯感乏困无力,纳食不香,继以健脾补肾调治,处方:菟丝子20克,巴戟天10克,茺蔚子15克,生地、熟地各15克,山药12克,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炙草6克。4剂,水煎服,每日1剂。
药毕,诸症消除,嘱再服上方6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月经正常,未见复发。
2.气血两虚型:证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色淡红而质稀,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兼见全身疲倦,气短懒言,心悸失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固冲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味。
朱某,女,47岁,邮政员工,患者自2022年5月起,月经周期、经量开始出现紊乱,时两月一行,行而逾期一月不止,量时多时少。本次月经是间隔一月余后于8月2日来潮,量一直不多,但持续不止,现已二十多天,近四天来血量突然增多,顺腿而下,血色鲜红夹有血块,小腹发胀,伴心慌气短,动则汗出,身困不能支,头晕纳差,面色[白光]白,口唇爪甲色淡,少气懒言,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滑。证属气血双虚,夹有瘀滞。治以益气摄血,化瘀固冲。方用归脾汤化裁:党参15克,黄芪30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炒当归12克,炒酸枣仁12克,木香6克,焦山楂20克,刘寄奴15克,益母草30克,川断15克,远志10克,麦冬10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0克,炙甘草5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血量明显减少,血色淡红质稀,腹胀已消,精神较佳,诊其舌暗尖有瘀点,脉沉细略数。继用益气化瘀之法,上方去木香、枣仁、远志、麦冬,加阿胶12克,白芍10克,续服3剂。
药毕,血止,再以补中益气汤化裁调理一月。三个月后随访,月经血量、持续时间均正常。
以上各型方剂临证均应配合止血药加减使用。若出血量多、势如山崩,则为冲任不固,加乌贼骨、茜草、煅龙牡等;面色苍白、贫血貌重,则为气随血泄,重用党参、黄芪;出血块多且小腹痛甚,为兼瘀滞,加益母草、刘寄奴、蒲黄、三七粉等;偏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肾阳虚者,加杜仲炭、鹿角胶等。
按:崩漏是女性子宫异常出血的表现,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病。虽生育期妇女发病较少,但发病多与妇科宫腔手术(人流、清宫、上环、取环等)有关,因上述因素致发崩漏者竟占22%,故提示应重视妇科宫腔手术的防治,这对预防和降低生育年龄妇女崩漏的发生是很有裨益的。
从本文辨证分型看,肾气虚弱和气血亏虚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这与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是一致的。中医认为,女性生理中,肾、天癸、冲任、子宫是月经产生的主轴,而起主导作用的是肾,如傅青主言:“经本于肾。”青春期少女,肾气初盛,冲任功能尚不稳定;绝经期前妇女则肾气渐衰,肾中阴阳失衡,因而此两种年龄阶段的崩漏表现是以肾虚为多,这也说明调理肾的功能是治疗崩漏的关键。妇女以血为主,以气为用,妇女之病主要在经血,崩漏表现的即是大量或长期出血,故也多出现气血两虚证候。失血之时气也随之耗损,气又为血帅,气虚不能摄血则更加重出血,因此失血与耗气常互为因果,成为恶性循环而使病情加重。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补益气血之方,如归脾汤,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对纠正贫血有疗效。故崩漏患者失血严重的,以补气养血之法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崩漏是以出血为主的病证,治疗上止血固然是首要措施,但此决非是最终目的。因为,崩漏是在一系列病机病理变化基础上发生的,其治疗仅给以止血或使血止均不等于治愈,只有治其本,使病机病理变化得以纠正,从而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才能达到止血愈病的治疗目的。考虑到崩漏发病原因不同,年龄差异大,症状有轻重缓急之分,出血有新旧之别,病程有长短之异,临证治疗中本着辨证论治的原则,于适当方剂中加相应的止血药,即虚者补而止之、热者清而止之、寒者温而止之、瘀者通而止之,其效果优于单纯用止血药组成的方剂,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
(欧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