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16日
常见产后病
产妇在胎儿娩出后至产褥期间发生的与分娩或产褥相关的疾病,统称为产后病。产褥期指的是胎儿分娩后,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孕前正常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亦称为“产后”,通常为6周。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身痛、产后自汗盗汗、产后大便难、产后癃闭、产后淋痛、产后缺乳、产后乳汁自出及产后抑郁等。
古籍溯源
产后常见病和危重症古代医家概括为“三病”“三冲”“三急”。《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论述了亡血伤津所致的新产三病,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张氏医通·妇人门》云:“败血上冲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者逾墙上屋,口咬拳打,山腔野调,号佛名神,此败血冲心,多死……若饱闷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若面赤呕逆欲死曰冲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同时指出:“产后诸病,唯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病因病机
产后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亡血伤津。由于分娩创伤、失血过多、褥汗外泄,加之产后哺乳,导致耗伤气血,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而致病。二是元气受损。由于产程过长、过于耗气,或是失血太过,气随血脱,或是产后过早操劳,导致气虚失摄,冲任不固而致病。三是瘀血内阻。由于分娩创伤,血溢脉外,离经成瘀;或产后血室正开,摄生不慎,血与邪相搏结;或胞衣、胎盘残留、恶露不下,导致瘀血内阻,败血为病。四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由于产后百脉空虚,元气津血俱伤,腠理疏松,卫表不固,生活稍有不慎或调摄失当,导致气血不调、营卫失和、冲任受损而致病。由此可见,产后病的主要病因为产后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而“多虚多瘀”则为产后病的主要病机。
中医治疗
《景岳全书》云:“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 因此产后病的治疗原则应根据其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辨证论治。治法为多虚者以大补气血为主,其用药须补虚不留邪;多瘀者,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养血,使攻邪不伤正,化瘀不伤血,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具体治疗方法有:
1.药物泡浴 如瑶医“产后三泡”,其采用大瑶山特有天然原生瑶药,如半荷风、黑老虎、鸡血藤、九龙藤、血风藤、九节风、五指牛奶、黄花倒水莲、艾叶等组成。一般情况下顺产者于产后第3天开始泡浴,每天1次,连续3天,具有促进产后子宫收缩、修复产道、减少恶露、补益正气、解除疲劳、增强免疫力、美白润肤、催乳生乳等功效。
2.中药内服 辨证用药,如活血逐瘀汤、八珍汤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两虚的情况;生化汤适用于产后恶露不尽,少腹疼痛属于寒凝血瘀者;补中益气汤适用于因中气不足所致的产后小便不利、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济生肾气丸适用于肾虚型产后小便不利,以及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者。
3.针灸并用 针灸治疗产后病疗效明确,无副作用,且可以减少药物摄入而不影响母乳喂养。产后“多虚多瘀”,故治疗以补气血为本,祛邪化瘀为标,针刺与艾灸并用,重视艾灸,多取关元、气海、膻中、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预防调护
1.饮食起居 居室宜寒温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衣着宜温凉合适,厚薄得当;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容易消化,不宜过食生冷、辛辣、肥腻和煎炒之品;注意劳逸结合,以免耗气伤血;保持心情舒畅,以防情志致病。
2.康复锻炼 产后尽早下床活动,顺产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6~12小时内即可起床轻微活动,产后第2日可在室内随意走动。产后康复锻炼有利于体力恢复、排尿及排便,且有助盆底及腹肌张力恢复。
3.计划生育 产后百日内不宜交合,以防房劳所伤,哺乳期注意避孕,保持外阴清洁,以防邪毒滋生和非意愿妊娠。哺乳期内如已恢复性生活,应采取避孕措施,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宜,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周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