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16日
夏秋季节,注意防范登革热
进入夏秋季节,南美洲及我国周边国家登革热疫情形式严峻,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国内多个省份相继出现登革热输入及本土病例,随着气温升高,蚊虫增多及流动人口频繁,感染几率也会增加。
登革热通过媒介伊蚊(花蚊子)叮咬传播,登革热患者典型的症状是“高烧”,体温常达到39℃~40℃。登革热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头及关节痛、皮疹、出血点以及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如果过去2周内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向大夫说明情况。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4.流行特征: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等。
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可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甚至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
个人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退热;补液;镇静止痛;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其他对症治疗。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积极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防控措施
环境治理是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措施,要大力动员部门、单位、群众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依托网格化管理,动员基层社区、群众开展以环境卫生整治和清除积水为主,物理和化学防制为辅的灭蚊防病活动。
1.管理积水容器:室内外环境清除闲置无用积水,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口朝下倒放,确保不会形成积水;清除卫生死角和绿化带、绿篱、灌木丛等的积水、杂物、垃圾和废弃容器。
2.管理容器饮用水:将饮用水容器、储水池、屋顶二次供水的水箱和其它功能性容器积水严密加盖。每3~5天彻底清洗1次家用饮用水容器、储水池;有伊蚊孳生的饮用水容器、饮用储水池应先杀灭幼虫,再彻底清洗。
3.管理水生植物:倡导疫情流行期间不种养水生植物;一定要种养水生植物时,宜采用防蚊方式;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3~5天换水1次,并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
4.管理市政管网的管道井:密闭管道井盖,必要时使用灭蚊幼剂或防蚊油处理积水。
5.管理轮胎:轮胎要求存放室内或避雨的场所。室外放置的轮胎,要用防雨布严密遮盖或作打孔处理,并防止积水,必要时使用灭蚊幼剂或防蚊油等。
6.开展灭蚊行动:可到市面上购买氟氯氰菊酯,参考药物产品说明书将药物稀释一定倍数,采用常量喷雾器,喷洒于蚊虫孳生栖息场所,如地下室、楼梯间、室内阴暗角落、灌木篱笆、灌木丛、垃圾箱等,最佳的用药时间为早上7时~10时和下午16~19(或当地蚊媒活动高峰时间段)。每3天处理1次,连续3次,以后每周1次,直至应急状态结束。对于无法清除的积水,可以适当的投放灭蚊幼剂,如双硫磷、倍硫磷等。
(南宁市青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