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16日
中成药,你用对了吗?
中成药的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应用广泛、用之有效、服用方便,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又因其不良反应少,且多症状较轻,在治疗很多轻症或慢性疾病时,医生或患者都会优先选择中成药,那么,中成药到底安全吗?该如何使用?你用对了吗?
认识中成药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
根据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遴选原则,中成药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 患者必须凭有处方权的医生所开具出来的处方,在医院药房购买和使用的药物(部分药店也有出售处方药,但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这种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其他潜在的不良反应,用药方法和时间都有特殊要求,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非处方药 根据其安全性的不同,又细分为甲类和乙类非处方药,OTC标识红底白字的是甲类,绿底白字的是乙类。甲乙两类非处方药虽然都可以不用处方在药店购买,但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乙类非处方药除了可以在药店出售外,还可以在超市、宾馆百货商店等处销售。
中成药的优点是省去了繁琐的中药传统煎煮炮制过程,按照固定的组方制成成品,方便患者服用;并且可以投入大规模生产,降低了用药成本。但也有其缺点,其组方固定,无法根据疾病的变化随证加减用药;成分复杂,相较于西药来说,其不良反应更加难以预测,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使用不当常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现象
有些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认为中成药“安全无毒”,可以放心使用,便出现了滥用、误用等不合理使用的现象。
凭说明书用药 有些患者不经过中医理论辨证,仅凭药名或说明书适应证来购买中成药,或认为中药安全无毒,随意延长用药疗程。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药名中虽有“消炎”二字,但并非对所有炎症均有效果,其成分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黄芩药性走口上焦,偏清上焦热毒,而不能用于肠炎等下焦热邪。又其药性苦寒,用药时应辨明炎症寒热,如为寒症则不宜使用,恐加重病情,延误治疗。此外,本品因其苦寒之性,久服易伤阳气,应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
当保健品用药 大多数患者不具备中医药相关知识,而常将中成药与保健品混为一谈,没病也吃中药“调理调理”,殊不知“是药三分毒”尽管短期内服用,可能看不到任何危害,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药物的不良反应就会慢慢显现。
加大剂量用药 有些患者在服药治疗期间,觉得效果不明显,认为“剂量不够”“时间太短”,自行增加服药剂量及疗程。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因为中成药均有其温、热、寒、凉的药物偏性,部分药物偏性明显,属大辛大热或苦寒之品,有些中成药还含有毒性成分,这些药物长期、超量使用易损伤人体正气。因此大多数此类药物说明书中已明确规定其用法用量及疗程,是不建议长期超量服用的。
擅自停药 某些滋补类或治疗慢性疾病的中成药,起效缓慢,疗程较长,但某些患者短期服用后觉得效果不明显而擅自停药,这样也起不到治疗效果。
合理使用中成药
合理使用中成药的首要原则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医生在开具中成药处方时,应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辨证用药。处方上除诊断外,应附加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切忌仅凭药名或说明书适应证用药。患者在自行选购非处方中成药时,如果对该药不了解,应主动咨询医生或药师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和使用,这样就可以避免因药不对证而延误治疗,甚则加重病情。
正确使用中成药,改变中成药滥用的现状,应从医患双方入手,一方面,应对医生加强中医药理论的培训,使其能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准确开具处方;另一方面,应加大对中成药知识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中成药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中成药的治疗作用,避免药害事件的发生。
(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