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09日
如何走出悲秋情绪
“自古逢秋悲寂寥”。时已立秋,乃“悲秋病”多发之时。为何一到秋天就容易出现悲伤感?中医调治,助你走出悲秋情绪。
秋天寒意渐起、落叶缤纷。面对此情此景,许多人常常出现悲伤、抑郁、焦虑、无力感,食欲不振等症状,不愿与人交流,对平时做的事失去兴趣。所谓“悲秋”,这种情绪并非是多愁善感、无病呻吟式的矫情,而是秋季容易产生的季节性情感障碍。中西医对此有明确的认知。
《黄帝内经》有载“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在志为忧”。在中医看来,秋季与肺相通,五行属金,对应的七情五志系统正是“忧悲”。而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出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生出抑郁不欢的情绪。夏日里,由于阳光充足,这种褪黑激素分泌较少。入秋以后,由于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这种激素会有较多的分泌。褪黑激素的增多,会使人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犯懒”,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
缓解悲秋情绪
“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因素往往互相联系。在悲秋的问题上,气虚、阳虚、肝气不舒,往往会交织出现,但肝气不舒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肝气不舒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气郁,一类是肝火旺。气郁就是气机郁滞在体内,人处于一种郁闷、压抑的状态。这类人平时情绪比较低迷,遇事儿爱自己闷在心里想。尤其到了秋天,人会变得更加消沉,悲秋情结严重,负能量满满。与此同时,身体还会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而秋天又加重了肝气郁滞的状态,故肝的疏泄功能也会弱化。比如,此时血液的循行就会出现郁滞的情况,素体阳虚、血虚或血瘀者,就会出现明显的手脚冰凉,四肢不温的情况。另外,肝经循行的部位也容易出现相应的淤阻症状。
如何疏肝解郁?在此给大家推荐一个泡脚良方——解郁汤。此方能缓解肝气不舒的症状,一般泡脚1~2周各种不适症状会随之消失,人会变得心情舒畅、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能有效缓解悲秋情绪。配方:柴胡6克,黄芩6克,法半夏6克,党参6克,炙甘草6克,茯苓30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桂枝6克,郁金6克,远志6克,香附6克,白芍6克,生地6克,丹皮6克,炒栀子6克,大枣12枚(掰开)、生姜3片。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上药水煎取液,兑入温水泡脚20分钟。早晚各1次,每日1剂。
此外,肝气郁滞的人在秋季可多吃一些疏肝理气的食物,比如,橘子、佛手柑、茼蒿、黄花菜等。做菜时,可以放点陈皮。日常可以适量饮用一些花茶,比如带有玫瑰花的花茶,药膳茉莉花当归炖鸡可疏肝解郁。 茉莉花20朵,当归3克,鸡胸肉10克,鸡骨架1副,生姜2片,盐适量。加清水2000毫升,小火煲至1000毫升水量,可供3~4个人份量。
疏通经穴,调畅身心
远离悲秋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还可辅以以下非药物疗法:
1.推肝经、敲胆经 推肝经是疏肝解郁、告别坏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肝经从足走胸,而推肝经只选择大腿一段的肝经(位于大腿的正内侧,也就是内裤线的位置),方便易行,人人可做,效果明显。每天睡觉前,把双腿弯曲打开,先从左腿开始,双手相叠按在大腿的根部,稍用力向前推到膝盖。先左后右,反复推上50遍。可以有效疏调肝气、调畅心情。
2.敲打膻中穴 膻中位于胸前,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双掌合十,放在胸前,轻轻在胸口敲打膻中穴,或者用掌根、大鱼际按揉膻中穴1~3分钟左右,每天1~2次,如感觉症状较重,可以多按几次。膻中穴是一个“开心穴”,《黄帝内经》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如果感到胸闷气短,总是唉声叹气,这时按摩膻中穴,能够起到宽胸理气、舒缓情绪的作用。
(徐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