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26日
预防静脉血栓的健康指导
静脉血栓的定义
静脉血栓是指在静脉血管内形成的血栓,即血液在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由液体形态转变成固体形态,阻碍了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进而形成一系列静脉淤血的症状。静脉血栓主要分为浅静脉血栓和深静脉血栓,其中深静脉血栓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如肺栓塞等。
主要因素
1.长时间缺乏运动:如长距离旅行、长期卧床、手术后卧床等,导致局部血流缓慢,容易发生血栓。
2.体内高凝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长期口服避孕药、妊娠、肾病综合症等,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
3.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过度肥胖,会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4.慢性疾病:如心力衰竭、糖尿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等,患者局部血液循环较差,有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
5.遗传性疾病: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高凝状态或血管损伤,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
高危人群
1.肥胖、吸烟、长期口服避孕药人群:这些人群血液粘稠度较高,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2.手术、创伤、骨折及骨折后制动人群:这些情况下,人体内D二聚体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
3.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肿瘤患者等,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的分类
1.浅静脉血栓:常由于浅静脉穿刺、置管或输液注药,导致管壁内膜刺激,或者由于浅静脉近段回流受阻,静脉内血流淤滞而形成。主要表现为静脉走行部位可触摸到条索状或团状肿块,有疼痛感,但一般不会造成肺栓塞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等表现。
2.深静脉血栓: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主要可累及大腿和小腿大静脉,由于凝血块堵塞血流可造成肢体疼痛、肿胀。当血栓脱落并沿血流移动时可造成血栓栓塞,血栓栓塞可发生于脑、肺、心脏或者其他部位,导致严重损害,威胁生命安全。
临床表现
1.肿痛:血液在外周停滞,引起周围组织水肿,刺激外周神经,导致疼痛症状。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可能出现下肢长期肿胀。
2.感染症状:随着疾病发展,静脉腔内大量血凝块和沉积物可能并发感染,出现血象升高和发热的症状。
3.肺栓塞症状:血栓形成可引起肺栓塞,伴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4.后遗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如皮肤溃疡等。
预防措施
1.基础预防
(1)避免久站、久坐: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静脉回流不畅,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应适时变换姿势,进行活动。
(2)患肢抬高:卧床时尽量将患肢抬高30°至45°,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
(3)保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影响静脉回流。
(4)多饮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2.机械预防
(1)梯度弹力加压袜:通过外部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2)间歇充气压缩泵:利用气压的间歇性变化,对下肢进行按摩和挤压,促进静脉回流。
(3)静脉足泵:通过模拟行走时的肌肉收缩,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静脉血栓的风险。
预防静脉血栓的意义
1.减少并发症风险:静脉血栓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其最大的威胁在于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肺栓塞是一种紧急且可能致命的状况,它会导致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2.提升生活质量:静脉血栓的形成会导致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通过预防静脉血栓,可以保持患者肢体的正常功能,减少疼痛和不适感,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3.减轻医疗负担:静脉血栓的治疗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长期的康复护理等。这些都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从而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降低医疗成本。
4.增强健康意识:预防静脉血栓的过程也是增强公众健康意识的过程,通过普及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危害、成因以及预防措施等,可以使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血管健康,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5.促进多学科协作: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协作,包括血管外科、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形成更加完善的静脉血栓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果。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郑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