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19日

耳念珠菌防控:应对超级细菌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微生物病原体的传播也日益频繁,其中包括了耳念珠菌。耳念珠菌是一种近年来引起全球关注的真菌性病原体,由于其高度的耐药性、快速的传播能力和潜在的高致死率,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其列为全球重点监控的超级细菌之一。

什么是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是一种酵母菌,属于念珠菌属。它首次在2009年被日本研究者从一位患者的耳部分离出来,并因此得名。耳念珠菌能够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如血液感染和心内膜炎,其对多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显示出天然或获得性的耐药性,其中包括常用于治疗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三唑类药物。这种耐药性使得治疗选择受限,增加了临床管理的难度。

耳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1.全球传播

自首次识别以来,全球许多国家都报告了耳念珠菌的感染案例,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

在美国,耳念珠菌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报告,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数呈上升趋势,且多数感染者为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

2.我国现状

中国首次报告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是在2018年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现。该病例的患者是一位肾病综合征患者,其肺泡灌洗液中检测出耳念珠菌。这一发现标志着中国首次确认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数据显示,相较于2022年,2023年中国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已增至182例,增长幅度高达450%。耳念珠菌现已蔓延至中国10个省份,这表明其传播范围正在扩大。由于人口密集且医疗资源相对集中,中国的医院感染控制面临巨大挑战。

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

耳念珠菌可通过接触传播,其具有很强的定植和传播能力,能够长时间存活于感染患者和医护人员衣物、皮肤、院内设施表面,在患者使用过的仪器设备(如输液泵、呼吸机面板、体温计、血压袖带、心电监护导联),床单元及周围环境(如床垫,被套、床栏、床头柜、吊塔、门把手、窗台、地面、水槽等)存活>3周,在患者腋下及腹股沟可定植>1个月。在潮湿的环境如医院水槽、卫生间等区域更容易生存。

耳念珠菌定植于健康人群皮肤表面时不易引起感染症状,但可传播给其他人,长期住院、接受侵入性操作治疗、器官移植、免疫系统抑制、糖尿病、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能导致血流感染、伤口感染、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口咽部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概括而言,该菌可引起重度感染,多重耐药时导致治疗困难,其极易传播并感染其他病患者,从而造成医院内暴发感染,是医院感染的新的重要病原菌。

耳念珠菌防控策略

1.早期检测和诊断:通过生化检测和质谱分析(如maldi-tof)来鉴定耳念珠菌感染至关重要。一旦检测出耳念珠菌阳性病例,应立即上报医院感控部门以实施基于传播的预防措施。

2.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

(1)单间隔离:将耳念珠菌阳性患者安置在单间病房,并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措施。

(2)手卫生:强调手卫生依从性,医护人员和探视者应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3)环境清洁与消毒:彻底清洁和消毒患者周边环境和可重复使用的设备,做好环境的日常清洁和终末消毒。

(4)接触预防措施:对疑似定植的新患者,特别是如患者有流行病学史,如来自有耳念珠菌疫情暴发的医疗机构,或自身曾检出过耳念珠菌,临床科室应积极进行病原学培养,并采取接触预防措施。

3.追踪接触者及筛查定植者:对耳念珠菌分离病区的医护人员进行追踪接触者及筛查定植者,以防止进一步传播。

4.个人防护装备:在有接触患者皮肤或患者血液、体液风险的情况下,应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5.多学科合作:感染控制团队、临床医生、护士、实验室技术人员等多学科团队应协同工作,共同应对耳念珠菌的挑战。

6.医护人员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有关耳念珠菌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耳念珠菌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蒋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