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19日
如何早期识别骨质疏松?
经常有患者在门诊就诊时说:“医生,我已经骨折好几次了,想做个骨密度看看是不是骨质疏松……”。其实,这样的患者不仅很可能是骨质疏松,还极有可能是严重骨质疏松。那么,哪些患者是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该如何早期识别骨质疏松呢?
骨质疏松是指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并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正是因为骨质疏松非常容易导致骨折,因此它最显著的临床表现就是疼痛、脊柱变形(驼背、身高变矮)和骨折。传统的思想认为驼背、身高变矮是老年人群的共同属性,是正常现象。其实这是脊柱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或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比如在跌倒、抱重物时,严重情况下可在咳嗽甚至卧床期间发生,可以是静悄悄发生的骨折。这种骨折发生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在一些反应性较好的老人中,跌倒后会自我保护性地用手撑地,从而容易发生前臂远端的骨折。而在反应性较差的老人中,跌倒后无法相应做出撑地的保护性动作,从而导致髋部的骨折,这种骨折时致残和致死性极高。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是基于DXA骨密度和/或脆性骨折。DXA骨密度是目前主要的诊断骨质疏松的诊断依据。对于绝经后女性、50岁及以上男性,骨密度DXA测定的腰椎1-4、股骨颈或全髋部中任一部位的T-值≤-2.5可诊断骨质疏松。当腰椎和髋部数据部不可用时(如已骨折)或是甲状旁腺功能抗紧张、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桡骨远端1/3的T-值≤-2.5也可诊断骨质疏松。T-值≥-1.0为正常,-2.5 老年人群该如何去早期识别骨质疏松性骨折呢?一方面是既往确切的脆性骨折史,要重视非外力作用下的骨折,如没有明确外伤史,或仅仅是平地滑倒、跌倒导致的骨折。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动态的身高和脊柱外形的检测,必要时应通过X线或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明确。 哪些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控的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指的是种族(白种人、黄种人风险高于黑种人)、增龄、女性绝经以及脆性骨折的家族史等。可控的因素则指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少动的生活方式、日晒不足、吸烟、过量饮酒/咖啡、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高钠饮食或体重过低等。另外,一些疾病如性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甲亢、类风湿关节炎、胃肠道疾病、慢性肝肾疾病以及一些血液系统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还有一些药物的长期使用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如糖皮质激素、抑酸药、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过量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等。对于具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查。对于已经进行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则应定期复查骨密度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治疗期间有无新发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的早筛查、早诊断十分重要。骨质疏松一经诊断,不可直接盲目补钙。临床上导致骨质疏松的病因很多,部分特殊的骨质疏松表现为高钙血症,盲目补钙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危及生命。在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之前,一定要重视和排除其他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骨质疏松的诊治方案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徐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