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12日
瑶医“产后三泡”——远离“月子病”
□ 杨 华
月子病,亦称产后风、月痨、月家痨、月奸病、月中伤等,是妇女在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趁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现代医学认为,产后女性身体各个系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常会遗留腰酸背疼、关节疼、气血不足、畏寒怕冷、经期紊乱、妇科炎症等一系列“月子病”和妇科疾病。
近年以来,不少产妇在产后第三天就开始用瑶浴泡澡了,它能够帮助产妇进行身体排毒,调理让身体恢复,远离月子病。
关于瑶医药浴
瑶医药浴是在瑶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温和外治法。瑶族民间妇女产后1小时内就开始药浴,3天就可以下地劳作,得益于瑶医药浴“产后三泡”,又名“三天出工”,是瑶族妇女千百年来产后保健的主要方式,也是最具瑶医药浴特色的外治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医药浴的作用机理
现代药理证实,药浴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泡浴液中的壮瑶药,以离子形式通过皮肤黏膜的吸收、扩散等途径进入体内,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同时湿热刺激可引起局部的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得以改善,从而使疾病痊愈。因药物不经胃肠破坏,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故具有比内服药见效更快、体验更好、毒副作用更小的优点。
何谓瑶医“产后三泡”?
瑶医“产后三泡”是采用名贵瑶药进行煎煮,产后妇女坐浴药水,使药液渗透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全身经络。“产后三泡”指的是每次泡三次。而且要“三泡三出”:第一泡(泡10分钟,出桶休息5分钟):排除体内垃圾、组织内积聚的液体,同时补充了细胞的水分,减少恶露。第二泡(泡5分钟,出桶休息5分钟):缩阴、收腹、修复受损阴道,身体向健康平衡的方向发展。第三泡(5分钟):体内毒素逐渐排出,面色红润,身体轻松,提高体力、免疫力预防产后的各种妇科病。产后第三天起开始洗用,每天1次,连续三天,全身可洗(腹部产者,不洗切口),药液温度80℃~90℃,泡洗时间为20~30分钟,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均不可泡洗。
瑶医“产后三泡”在产科临床的应用
瑶医“产后三泡”具有促进子宫收缩、修复产道、减少恶露、补益正气、祛风除湿、消炎杀菌、镇痛行气、活血化瘀、迅速解除妇女分娩过程中的疲劳、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催乳生乳等功效,临床应用效果好。
1.产后痹:民间俗称“产后风”,是育龄妇女在产褥期或产后百日内感受外邪而出现关节及肌肉疼痛、肢体酸麻等一系列病症,需要排除风湿、类风湿等疾病,是妇女产后常见疾病。临床上常选用倒钩刺、五指风、香茅 、防风草等煎煮泡浴,缓解周身关节麻木疼痛、肿胀不利等情况。
2.产后缺乳:产后乳汁少或全无,称为“后缺乳”。中医诊为“缺乳”“乳汁不足”。妇女产后常多虚多瘀或七情内伤致乳汁分泌不足以喂养婴儿。临床上常以钩藤、路路通、草血竭、金银花藤、刺黄连等煎煮成药汁,通过瑶医药浴能调节产妇产后盈亏平衡,疏通气血经络,起到催乳、通乳的作用。
3.产后恶露:产妇在分娩后的6周,残存在子宫里的子宫内膜、血液、宫颈分泌物等组织会逐渐脱落排出,出现阴道出血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产后恶露。恶露久不净容易导致宫内感染。促进恶露排出对于产妇子宫复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产后妇女通过瑶医“产后三泡”可以达到清除恶露,修复产道、子宫、骨盆及脊柱作用。
4.产后康复:产妇分娩后失血伤津、百节空虚,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均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产后保健对产妇的身体康复非常重要。临床上常以鸡血藤、龙爪藤、阴阳风、木杜仲、龙须藤、穿破石、当归藤等瑶药煎汁泡浴,有效降低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5.产后驻颜:妇女在经历妊娠、分娩后,容貌和形体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皮肤粗糙、色素沉着、腰围变粗等。产后药浴通过“穿经走脉、启宫通窍、排毒解毒”来纠正人体盈亏失衡状态,治疗妇女产后气血亏虚、瘀血阻滞所致的面黄、妊娠斑,能有效改善面部气血,起到润肤美颜的作用。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