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12日
园艺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应用探讨
□ 谢彩婷 陈 莹
我国是全球脑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每年新增病例约240万例,与脑卒中相关的死亡人数为110万,大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是一种十分常见且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心脑血管疾病,通常会导致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心理障碍。脑卒中还有许多其他继发性疾病,如脑卒中后抑郁、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等。
脑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以抑郁寡欢、兴趣缺乏及睡眠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有自杀的倾向。研究表明,PSD 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神经心理障碍,它以持续的情感衰退和兴趣减退为特征。对于脑卒中发病后可能引起的心理障碍,临床上推荐尽早使用心理管理、言语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其他康复技术来促进功能恢复。其中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高压氧治疗、经颅磁刺激等。现有治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PSD问题,但存在费用高昂、效果不稳定、易复发、不良反应等缺点,因此,临床将PSD治疗研究重点转向非药物治疗,基于此,本文探讨园艺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应用及疗效。
何为园艺疗法?
园艺疗法是一种辅助性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人与大自然中植物或园艺材料的接触,在维护美化植物、盆栽和庭院的同时,与大自然产生联结,从而达到缓解压力与复健心灵的目的。
园艺治疗的形式
园艺治疗分为感观园艺治疗和作业园艺治疗两种形式。园艺疗法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作用。
1.环境治疗:植物的色,形对视觉,香味对嗅觉,可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对味觉,植物的花、茎、叶的质感(粗糙、光滑、毛茸茸)对触觉都有刺激作用。另外,自然界的虫鸣、鸟语、水声、风吹以及雨打叶片声也对听觉有刺激作用。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能够有效地融入自然,从嗅觉、听觉和触觉方面融入自然和感受自然,会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心情更加舒畅、更加放松,逐渐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2.作业治疗:在园艺治疗中患者会亲力亲为进行播种、浇水、施肥、修剪等一系列园艺活动,患者在园艺活动中同时得到身体上的锻炼和身心上的放松,进而使患者身体和心灵得到恢复。园艺活动,患者可从播种、扦插、上盆、种植配置等的坐态活动到整地、浇水、施肥等站立活动,锻炼上下肢功能,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眼睛,同时头、手指、手、足都要运动,亦即为一项全身性综合运动。感官刺激和机体运动是园艺疗法辅助人体生理机制疗愈的关键之处。患者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互动和从事园艺活动,个人可以达到情绪的平衡,释放压力,满足社会支持需求。
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基于电磁感应与电磁转换的原理,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通过特定频率刺激大脑的特定区域,以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大脑皮层功能,通过影响脑代谢、神经电活动以及神经递质变化达到某种治疗效果。重复经颅磁刺激是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抑郁的方法,是近年来新兴无创、无痛的电生理疗法,且具有非侵入性、易操作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
经颅磁刺激主要通过不同的频率来达到治疗目的,高频(>1Hz)主要是兴奋的作用,低频(≤1Hz)则是抑制的作用,因其具有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操作简单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脑卒中后多种功能障碍的治疗。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神经调控技术,可特异性调节刺激脑区的神经兴奋性,因而有助于为脑卒中康复治疗提供更加精确的脑区调控及预后评估手段。
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证据均已证明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可行的非药物干预方式,能够促进脑卒中后多种功能障碍和并发症的康复。园艺疗法与经颅磁刺激结合起来应用于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可发挥康复协同作用,一方面通过经颅磁刺激直接调节大脑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园艺疗法提供心理社会支持和环境刺激,两者联合进一步增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