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6月07日

百日咳的中医治疗

百日咳系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小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初期证见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继而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后伴有特殊的吸气性吼声为特征,因其病程可拖延3~4个月之久,故名“百日咳”。

本病属中医“顿咳”范畴,多为素体不足,调护失宜,内蕴伏痰,时行风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卫所为。当以宣肺理气、止咳化痰为治。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类型。

1.邪犯肺卫型:常见于初咳期。证见鼻塞流涕,咳嗽阵作,咳声高亢,2~3天后咳嗽日渐加剧,日轻夜重,痰稀白,量不多,或痰稠不易咯出,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治宜疏风祛邪,宣肺止咳。方用三拗汤加味:杏仁、苏叶、百部、陈皮、半夏、枳壳、桑叶、黄芩、葶苈子各6克,麻黄、胆南星、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中成药可选用小儿解表止咳口服液、杏苏止咳颗粒、祛痰止咳冲剂。

2.痰火阻肺型:常见于痉咳期。证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连续,日轻夜重,咳后伴有深吸气样鸡鸣声,吐出痰涎及食物后可暂时缓解。有些外因,如进食,用力活动,闻刺激性气味,或情绪激动时常易引起发作,轻则昼夜痉咳5~6次,重症多达40~50次。兼有目睛红赤,两胁作痛,舌系带溃疡,舌红,苔薄黄,脉数。治宜清热泻肺,涤痰镇咳。方用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桑白皮、黄芩、浙贝母、葶苈子、苏子、杏仁、半夏、僵蚕、前胡、百部、枇杷叶、山栀各6克,黄连3克。中成药可选用治咳川贝枇杷滴丸、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蛇胆川贝液、牛黄蛇胆川贝液、肺宁冲剂、百日咳片。

3.肺阴耗损型:常见于缓解期。证见痉咳缓解,仍有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声音嘶哑,伴低热,午后颧红、烦躁,夜寐不宁,盗汗,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桑叶、天花粉、桔梗、杏仁、款冬花、百合、生地、芦根各6克,生甘草3克,川贝粉(冲服)2~3克。中成药可选用百合固金口服液、黄精膏、二母丸。

4.脾肺气虚型:证见缓解期咳声无力,痰白清稀,神倦乏力,气短懒言,纳差食少,自汗或盗汗,大便不实,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方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生姜、红枣、五味子、麦冬、款冬花、紫菀各6克,川贝粉2~3克(冲服)。中成药可选用紫芪克咳口服液、五味子糖浆、补中益气口服液。

常规治疗时,配合选用下列外治方,可提高治疗效果,有助止咳。

1.鲜竹沥:鲜竹沥1~2支,大贝母3克。将大贝母研为细末,用鲜竹沥调匀如泥糊状,敷于双手心及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续5~7天。可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2.伤湿止痛膏:大蒜1~2粒,捣为泥状,取如豆瓣大一团,置伤湿止痛膏中心,每晚洗足后贴敷双足心涌泉穴,次晨除去,连贴3~5次。可解痉止咳。使用大蒜贴敷时,均宜先在贴敷处涂一层猪油,或植物油、凡士林、石蜡油,以防局部起泡,起泡后可按常规方法处理。

(胡献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