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29日
清明节气中的衣食住行
清明时节是一年中养生的重要时期。关于清明养生,《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四气调神大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
祖国医学认为,机体生长在于春季,吐纳调息、饮食调理得法,有利于滋养人体阳气,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对健康有益。因此,在清明时节应常到郊外、公园踏青赏春,吐故纳新,呼吸新鲜空气,观赏桃红柳绿的大自然美景。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舒展身体,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放风筝。
清明之际,体内肝气处于极其旺盛状态,对脾胃易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在此节气中,心火过于旺盛,易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是高血压疾病高发期。所以,补肝护肝是清明时节养生的重点。可选择如枸杞、郁金、丹参等中药,食品可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在饮食方面,应注重温胃祛湿,多食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尤其是韭菜、荠菜、白菜、萝卜、菠菜、芹菜、芋头、山药、花生、苹果、荸荠等。不宜食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鸡肉、牛羊肉、狗肉等。踏青春游时,不宜做运动量过大的活动,老年人或平时不经常活动的人群更应量力而行。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肾病等慢性疾病者不要逞强登山游。万物复苏,阳气旺盛,各种细菌、病毒易繁殖传播,应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弱者要预防感冒、肺炎、麻疹、腮腺炎、红眼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按照中国传统礼数,扫墓时要对祖先进行跪拜,完成弯腰伸背、手掌双膝触地、叩头及地,继而撑掌起身的一系列动作,活动了人体主要的关节和骨骼肌,三头磕下来就会觉得手脚舒展,气血融通。 “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跪拜磕头的动作确实有通经活络,防止血管硬化、栓塞的作用,老年人经常模仿跪拜磕头的姿势锻炼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 另外,春季锻炼不宜出汗过多,刚出汗就差不多了,锻炼结束时还要立即擦干汗液,以防着凉。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后不生火做饭,在户外简单食用清明果等事先做好的食物。清明果的原料主要是籼米、糯米加野艾。艾叶味苦,性辛温,宜人肝、脾和肾,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的功效,是春季疏肝顺气的良药。
中医还讲究“春夏补阳,秋冬补阴”。春季用茯苓煮粥或用莲蓉红枣煮粥可补脾气不足,多食龙眼肉也可补脾气,多食枸杞、乌鸡等可补肾气不足,这些饮食疗法都可缓解春困现象。
清明踏青扫墓,追悼先人,容易触景伤情。老年人要注意调节情绪,由子女或亲朋陪伴。
此外,清明前后,是品尝清明茶的季节。清明茶是清明时节采制的茶叶嫩芽,新春的第一出茶。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因而清明茶色泽绿翠,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高味醇,奇特优雅,具有养肝清目、化痰除烦渴、清脑提神的功效。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