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23日

人生不可无汤膳

煲汤体现以“和”为贵

在新石器时期,汤膳已经出现在古人的餐桌上了。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人们发掘出一些泥制灰陶绳纹釜,釜底残留着液体的痕迹。据专家推测,绳纹釜是河姆渡先民最主要的炊具。他们在釜里灌上水,放好切成块儿的鱼,架在火上。不多时,一釜鲜香的鱼汤就做好了。

等到殷商时,汤膳借着伊尹登上了大雅之堂。伊尹辅佐商汤起兵灭夏,是殷商的股肱之臣。他还有另外的身份,就是厨艺大师,尤精煲汤。《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商汤向伊尹请教治国之道,伊尹说,治国就像煲汤,汤的根本在于水。而酸甜苦辣咸与水、食材相互配合,决定了汤的味道。疾徐不同的火势,可以除去腥膻。五味用多用少;先用后用,都要根据食材将调料“和”在一起,调和好并把握“度”。至于汤在鼎中的变化,那就十分精微,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古人认为,水自天上而来。而肉、谷物和菜肴均为大地所生。煲汤就是聚天地精华于一鼎。只有五味调和,把握火候适宜,才能烹制出鲜美的汤。

由此,思想家将煲汤推而广之,用以说明治理国家需要诸多要素间的协调。而哲学家则联系到天人合一、阴阳相合的道理,煲汤成为“和”的最好比喻物。

汤膳在古人餐桌上的地位很高。在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法》中,就有记录十几种汤膳,其中“银海挂金月”(即鸽蛋汤)流传至今。在古人的寿宴、喜宴上,桌上的汤膳更是丰富。宴会上的汤膳,不只种类多,就连上桌的次序也是有讲究的。

上膳规定在清代宫廷饮食中有详细记载。每逢节日、庆典盛宴时,清朝皇家便有宫廷大宴。规定了上膳的各项程序。热膳的头盘是用一对盒汤膳来打头,这是为了让皇帝肠胃舒坦,以便进食后面的山珍海味。也就是说,在宴会以3次上汤为宜,分为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

宴席开始前喝汤,能滋润肠胃,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大餐;宴席进行到了一半,酒过三巡后上第二道汤品,可化解各色菜肴之味,为后面的重头佳肴做铺垫;宴席快结束时,这时就要上酸辣味浓的汤品,给宾客醒酒、解腻、消食。这些次序是很有保健道理的,这也是让汤膳与养生确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汤膳中的食疗良方

汤膳因其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特点,在早时候被当作是食疗良方。《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而“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喝“调和五味”的汤,能对五脏起到全面的滋养作用,使得五脏之间的功能保持平衡,保持和恢复体力。

《永乐大典》说,陆游早年结识了汴梁人张山。张老汉80多岁,却耳聪目明,步履矫健。陆游向他请教强身健体的法术。张山说:“香附、姜黄、甘草3味药,研磨成细末,每日早晨空腹用开水冲服三四钱。”老汉接着又说:“这剂汤药叫降气汤。人得病大多由于气不下行,身体下虚而上实,方中之药能导气下行,气顺气通则病不生。”陆游深深叩谢了老人,此后就试着服用该方,也活到耄耋之年。

苏东坡便创了一道有名的汤品“须问汤”,记录在他的《苏东坡养生诀》中。“须问汤”由七种药物组成,方中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生姜、大枣为主,生姜性温,能开胃健脾,驱寒止呕;大枣则是自古以来的保健美容食品,益气补血,配以其他五种药食同源的物品,药味简单又易于服用,使之成为流传最广的养生秘方。

慈禧太后也笃信汤膳养生功效。她每顿正餐用的肴馔,要摆满三四张拼起的膳桌,品种常在百种之上,冷热大菜中不少是汤膳。清宫记载,慈禧有8名御厨为她做汤,一天从早到晚的食谱中,便有五六道燕窝汤品。

慈禧最钟爱的养颜秘方也是一道药食同源的汤膳,叫保元汤。这款汤有五种原料,分别是鲫鱼、瘦牛肉、猪蹄、生山楂、红枣。牛肉能补气养血、滋养脾胃;鲫鱼易于消化,可增强抗病能力;猪蹄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能使细胞得到滋润;红枣可益气补血:山楂则消食化滞,这些食材注重药理的精心搭配,让保元汤既是一道药膳,又是一道佳肴。可谓由食入药,化药为食。

乡野村夫劳作完毕,打一两黄酒慰劳自己。文人们吟诗作对也喜小酌几杯。这时,汤膳常用来下酒或醒酒。《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喝汤就往往与喝酒有着密切的关系。饮酒前先喝汤,能起到顺通肠道,保护身体的作用。如第十四回晁盖请雷横喝酒:“一面教庄客安排酒食管待,先把汤来吃。”而酒后醒酒的汤,多为麻辣汤,是用花椒、辣椒等有辛性药理的食材来做底,肉类等温补食材作配,能使头脑更加清醒。

除了麻辣汤,醒酒的汤还有一类,属药汤,主要包括梅汤、二陈汤,还有六和汤,它们更像一种醒酒的饮料。“梅汤”元代时才出现,有治疗中暑、心烦意乱、呕吐不止的作用。

五味之和便是汤膳之道

相传北宋嘉祐年间,一位洪州才子约友人郊游。走得急又来不及做饭,他就把还未烹饪的鸡鱼肉及调料放入瓦罐,加满清泉,盖压封严,塞进未熄的灰炉中用土封存,仅留一孔通气。次日,将掩埋的瓦罐搬出,才开瓦盖,已是香味四溢,细品味道绝佳。此后,众人均如法炮制,并流传到民间。

不只民间喜欢瓦罐汤,皇家也偏爱它。满汉全席中的压轴菜佛跳墙,就属于瓦罐汤膳。这道名列宴席之首的佳肴来历可不简单,可以说是一出官场现形记。相传清代时,福建来了位新的布政使叫周莲,当地官员就琢磨着怎么巴结他。于是,令内眷亲自主厨来宴请周莲。寻常的菜品入不了周莲的眼,这官员的内眷也是个蕙质兰心的聪明人,便将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20多种食材、辅料装入酒罐煨制。周莲尝后赞不绝口,问及菜名,官员说叫“福寿全”,意为“吉祥如意、福寿双全”。

瓦罐汤能广泛流传,与其易消化,能养生的特点有关。瓦罐汤通过文武双火九沸九变,用五味三材细细搭配。讲究食性、药理,将诸多食材精华浓缩为一罐。那味道,极尽鲜美,难怪众人对它绝口称赞。

但瓦罐汤要是拿到北方,估计不会引发那么多感叹之声了。因为口味不同。夏季炎热、冬天苦寒的东北地区,居民的饮食就比较粗糙。据《晋书·东夷传》记载,晋朝时的居于东北的挹娄人,“无牛羊,多畜猪,食其肉”,因此挹娄人的汤膳以猪肉为主。

金代的女真人开始农耕生活后,饮食还是很简单原始。曾有古书记载。其“饮食甚鄙陋,以豆为酱。又嗜半生米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食。和而食之,笔以芜荑(杂以野菜)”。后来的满族,也没丢掉祖先爱吃猪肉的习惯,并创制出了东北名菜“杀猪菜”。

满族信仰萨满教,每逢年节及喜庆日子,都要杀猪来祭天。猪是祭品,所有部位都不可落下。满族人就将新鲜猪血灌制,文火煮熟,将其切成薄片,放在事先熬制好的猪肉汤中,加上腌制过后的酸菜丝以及精盐等调料,做成杀猪菜。杀猪菜用白煮猪肉,猪肉直接炖煮虽会使汤肥腻。但有了酸菜丝作配,使它吃起来非常爽快。

满族人还有一道主食汤膳,叫酸汤子。制作酸汤子的原料是粗面条。先把玉米粒放进冷水缸中浸泡,待米质松软后碾磨成水面,装进一个大盆里,再放到火炕上自然发酵变酸。做酸汤子时,先用开水烫面备用,再用油盐将葱花、肉丝、海米、蘑菇、蔬菜炒香,然后加入水做成底汤。

五味之和便是汤膳之道。古人云“大象无形,大羹无味”,汤膳的口号也是“汤法自然,膳补有道。”汤需文火慢炖方才鲜美醇厚,人生路也正如煲汤。各种经历如配菜,慢慢走,沉住气,才精彩。

(徐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