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23日

潼蒺藜与白蒺藜的区别

有些古代的冷兵器和中药颇有渊源,有一种暗器在战国时期已被使用,战时将其撒布在地,可以迟滞敌军行动,可布设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它就是铁蒺藜,中国古代一种军用的铁质尖刺的撒布障碍物,有4根伸出的铁刺,刺尖如草本蒺藜。

蒺,疾也;藜,利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这就是刺蒺藜之名的由来。白蒺藜又名刺蒺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蒺藜子;到《名医别录》中始见以“即藜”和“茨”之名收载;唐朝初年《药性论》中开始将蒺藜子称为白蒺藜子,因其呈黄白色而得名。

但在药方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潼白蒺藜”,指的是白蒺藜加潼蒺藜。潼蒺藜、白蒺藜是临床上常用的药对,两药常在处方中并开为“潼白蒺藜”“二蒺藜”。二者虽在名称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外观形态、临床应用方面却大相径庭。

《药典》收载潼蒺藜的规范用名为沙苑子,白蒺藜则为蒺藜。两药植物来源科属不同,用药部位及饮片性状也大不相同。

蒺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刺蒺藜、白蒺藜。饮片性状: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状,背部黄绿色,隆起,有纵棱和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l对,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气微,味苦、辛。

沙苑子则始载于《本草图经》,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因初生苗叶似刺蒺藜,故名沙苑蒺藜。又以陕西潼关产者为佳而称潼蒺藜。饮片性状:略呈肾形而稍扁,表面光滑,褐绿色或灰褐色,边缘一侧微凹处具圆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按功效分类,白蒺藜归为平肝息风药,而潼蒺藜是补阳药,两者临床应用各有偏重。

白蒺藜药性味苦,微温,有小毒,上归肝经,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的功效。蒺藜既平肝阳又散风邪,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本经逢原》称白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是眼科常用之品,长于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用于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另外,因其轻扬疏散,可祛风止痒,皮肤科常用于风疹瘙痒及白癜风。临床常用剂量6~10克。沙苑子药性甘,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的功效,常用于肾虚腰痛、遗精早泄、遗尿尿频、白浊带下、眩晕、目暗昏花。临床常用剂量9~15克。

潼蒺藜、白蒺藜无论在药源性状,还是临床应用上都存在很大区别。两者虽都可明目,但主治不同。刺蒺藜辛以行散,善于疏散肝经风热而能明目退翳,主治风热上攻,目赤翳障;沙苑子味甘能补,长于补肾而明目,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目暗不明,头昏眼花。

(国 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