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09日
古今名人这样过春节
■ 钱国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举国欢庆,阖家团圆,张灯结彩,喜气盈盈。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古今名人是如何度过的呢?
张衡:观察天象过春节。世界上最早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杰出科学家张衡,对天象的研究简直着了魔,每年春节他都在观察天象中度过。除夕夜,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夜,张衡则一个人站在寒冷的室外观察天象,其对天文学的痴迷可见一斑。
王羲之:巧运妙笔续春联。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节,他连写了两副对联贴于大门之外,均因书法技艺精湛而被人揭走收藏。无奈之下,他写了一副特别“晦气”的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才保住了春联。春节那天,王羲之提笔在对联下面分别添了几个字,立马变得大吉大利:“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日行!”行人观之莫不赞叹。
王安石:写诗铭志改旧制。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刚登上相位、执行新法初期的除夕,写下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绝唱。当时他肩负改革的重任,正是踌躇满志、大力推行变法之时,这首诗以节日的欢乐气氛来烘托对新一年的期望,“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一首赞颂变法励志改革的激情诗。这首诗也是王安石一生当中最杰出的诗作之一,千古传颂不衰。
关汉卿:除夕踩高跷。元剧《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过春节时有一个特别的习惯——踩高跷。每年春节,他都要在院子里踩一通高跷,而且每年的高跷都加高一点,寓意是“年年更上一层楼”。甚至到70岁高龄,春节时仍乐此不疲。
郑和:异国他乡过春节。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率舟师通使“西洋”,他前后7次奉使下“西洋”,先后到达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东非等30余国,历时28年。一生当中有24个除夕是在海上或异国他乡度过的,堪称史上名人在海上过年之最。
张之洞:典当家财过大年。晚清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官清廉,平素最恨贪官污吏。过年时,家中没有余资,他就拎着皮箱去当铺,把身边值钱之物典当换俩过年钱。由于年年如此,当时社会上便流行一句歇后语:“张之洞当皮箱过年——习以为常。”其为官处世之道,令人敬佩。
鲁迅:燃放爆竹重年俗。1934年除夕,鲁迅给同在上海的三弟周建人家送去火腿和玩具;正月初一收到母亲从北京寄来的一盒糟鸡和九件玩具。年初二那天,鲁迅写了一篇《过年》,充分肯定了过年及其习俗,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比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达了他的赞赏。文章末尾,鲁迅说:“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陈寅恪:喝粥过个“骨气年”。1942年元旦,困居香港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一家陷入断粮境地。驻港的日军因震于陈寅恪的文名,有心拉拢,送去了面粉,却被陈寅恪断然拒绝。除夕夜,陈家人每人只喝了半碗稀粥,分食了一个鸭蛋,算是过了一个春节。作为一介书生,陈寅恪表现出的气节和操守,让人肃然起敬。
老舍:过年爱写春联。著名作家老舍素爱中国的对联艺术,尤其喜爱春联,在过年的时候,老舍曾经多次写春联,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他还曾经专门写文章称颂春联的特色,在文章中欣喜地写道:“欢度春节,要贴春联。大红的纸,黑亮的字,分贴门旁,的确增加喜气。”后来,他曾多次题写春联抒发情怀,寄托过年时的快乐之情:“吟诗辞旧岁,举杯贺新年”“诗吟新事物,笔扫旧风流”“酒热诗歌壮,梅红天地新”。这些春联明快喜庆,饱含着对生活的深深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