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09日

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蒙山县人民医院 陆日文

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性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多与年龄增长、激素调控失常、营养因素、物理因素、遗传因素及某些药物因素的影响有关。这些因素导致肠对钙的吸收减少,肾脏对钙的排泄增多、回吸收减少,引起破骨细胞数量增多,活性增强,溶骨过程占优势;同时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弱,骨基质形成减少,骨代谢处于负平衡。骨基质及骨钙量减少而钙化过程基本正常,骨脆性增加而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指65岁以上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由增龄和体内激素的突然减少而引发;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诱发;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一般多伴有遗传病史,8~14岁青少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西医的治疗

常用的药物按药理作用可分为3类:促进骨形成类,如氟化物等;抑制骨吸收类,如雌激素、降钙素及二磷酸盐类;促进骨矿化类,如维生素及钙剂等。

1.钙剂:补充钙剂可使骨代谢由钙的负平衡转为正平衡。每日补充离子钙1500毫克。

2.维生素D:维生素D对钙代谢有调控作用,可促进钙在肠道的吸收,维持正常骨重建。过大剂量可引起高血钙症和高尿钙症,使用时应注意。

3.性激素:女性可使用性激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雌激素能促进降钙素的分泌,使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增加,与甲状旁腺激素有拮抗作用。使用雌激素类药物治疗时,要认真评价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谨慎选择合适药物,定期检查防止发生严重并发症。

4.氟化物:氟为亲骨元素,可以替代羟磷灰石中羟基,形成氟磷灰石,减少骨盐结晶的溶解及反应性,加强骨的稳定。服用含氟制剂时应适当合用钙剂。

5.双磷酸盐:双磷酸盐能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而起治疗和预防作用。

6.降钙素:降钙素具有直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作用,广泛用于骨吸收增加和以骨量丢失为特点,并伴有疼痛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中医的治疗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痿”“骨痹”范畴。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素问·痹论》:“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归纳总结最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1.肾精亏损:年老,天癸竭,肾脏衰,肾精不足,或精失所藏,肾阳虚衰,肾阴不足,不能生骨充髓,则骨枯髓减,发为骨痿。

2.先天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与脾之后天相合,主人体生、长、壮、老、已,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则筋骨懈惰。

3.正虚邪侵:正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使气血闭阻,骨失所养,髓虚骨疏。

中医治疗以补益肝肾、健脾益气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得养则化生有源;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得补,则髓满骨实。骨痿日久,可酌加活血化瘀药物和血肉有情之品。如发生骨折,则应在顾护正气的前提下,按骨折三期用药原则处方。

1.肝肾亏虚症见体倦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口干,腰膝酸软,伛偻日进,步履艰难,少寐健忘,舌红苔少,脉沉细。治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方用健步虎潜丸。

2.脾肾阳虚,神疲体倦,面色萎黄不华,肢冷畏寒,腰背酸痛,纳谷不馨,便溏溲清,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以益肾健脾,方用参苓白术散合右归饮。

3.气滞血瘀骨痛,腰背疼痛,腰膝酸软,胁肋胀闷,走窜疼痛或见四肢关节畸形,活暗红,苔白腻,脉沉弦。治以活血行气,通络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