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09日

中医辨治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多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质弱、病程迁延所致。慢性盆腔炎常见的病理改变是盆腔结缔组织,尤其是子宫旁结缔组织和子宫骶骨韧带因充血、水肿,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片状增厚,可使输卵管管腔阻塞、管壁增厚并与周围组织粘连,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小腹部或腰骶部坠胀疼痛、月经失调、痛经、带下、包块等症,甚至导致不孕等,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中医据其发病机理分湿热瘀结、寒凝气滞两大类。

1.湿热瘀结 证见常有低热,腰酸腹痛,月经期或劳累时加重,胸闷,食少,口干不欲饮,月经提前,带多色黄秽臭,大便干结或溏稀,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用:蒲公英15克,黄柏10克,鱼腥草15克,土茯苓15克,败酱草15克,桃仁10克,红花8克,血蝎10克,川牛膝10克,生甘草8克。水煎取液,分2~3次服,每日1剂。药渣复加水煎取药液,熏洗或坐浴。月经期或孕妇忌用。

2.寒凝气滞 证见小腹胀痛有冷感,月经期或劳累、受凉后加剧,得温则疼痛缓解,经行乳房胀痛,月经延后,量少色紫有块,带多清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治宜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方用:乌药10克,香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炮姜10克,五灵脂10克,生蒲黄6克,赤芍10克,炙甘草5克。水煎取液,分2~3次服,每日1剂;药渣复加水煎取药液,熏洗或坐浴,但应热洗,水凉后不宜用。月经与孕期忌用。

(张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