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09日

艾灸:把握灸量显疗效

灸法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古人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温热的治疗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灸法。《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灸法具有独特的疗效。

灸法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和药物灸(药物发泡法)等几类。古代灸法运用多以直接灸为主,间接灸是后发展起来的。间接灸是借助艾草燃烧产生的热效应和艾油的挥发将所隔之物(姜、蒜、附子饼等)的药力作用于人体产生效果,同时还能起到部分防烫伤和消毒的作用。那么,怎样使用灸疗法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呢?

灸量,指施灸时产生的温热刺激量或刺激程度,不同的灸量可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古代医家十分重视灸量,认为在达到一定的灸量时,才能起到防治疾病的效果。《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在使用过程中灸量是越大越好吗?文献记载,盲目加大灸量可能会出现类似“疾吹其火”的艾灸泻法的效果。使用艾灸疗法的量效关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正确运用才是关键。

灸法的量学因素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的长短等。《扁鹊心法·窦材灸法》云“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艾条施灸的距离一般距离皮肤2~3厘米,患者自觉局部有温热感、无灼痛为宜。一般而言,施灸时距皮肤的距离越远、时间越短,刺激量越小;距离越近、时间越长,则刺激量越大。运用隔物灸时,所隔之物的种类、质地、厚度都会影响施治效果。

此外,古代医家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体质、年龄、部位等给予不同的灸量。当艾灸超过了一定的量时,机体的反应又可能出现饱和状态,刺激时间过长,有可能使高级中枢的兴奋转向抑制。在施灸时,只有达到合适的施灸温度,取得相关的施灸量时,才能起到较佳的效果。故在实际应用灸疗时,还需要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操作。

(李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