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09日
中医辨治冠心病
□ 玉林市中医医院 覃洲焕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悸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死亡。中医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范畴,辨证施治,可获良效。
中医辨证
1.辨明病机: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主要包括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塞、寒凝心脉、心肾阴虚、阳气虚衰等。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征,判断其病机类型,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2.辨识体质:患者的体质情况对于治疗有很大影响。中医认为,气虚、血瘀、痰湿等体质类型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了解患者的体质类型,有助于制定更适合患者体质的治疗方案。
3.辨析病程:冠心病的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也会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患者,治疗时应以攻邪为主;对于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患者,治疗时应以扶正为主。
中医治则
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治疗冠心病时,应兼顾整体与局部,全面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
2.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还需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治疗冠心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法
1.内治法:内治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和单味药治疗等。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心血瘀阻证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气滞心胸证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等。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选用中成药或单味药进行治疗。
2.外治法:外治法包括穴位敷贴、针灸、拔罐等。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病情的目的。穴位敷贴可选用心俞、厥阴俞等穴位敷贴药物,针灸可选用内关、膻中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3.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也有一定帮助。中医提倡的传统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可以作为冠心病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4.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不当会加重病情,因此建议患者控制饮食,饮食要营养、丰富,适当摄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丹参、山楂、大蒜等。
5.心理调适: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加重病情,因此建议患者保持良好心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和压力。
注意事项与预后管理
1.个体化治疗:在冠心病中医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监测病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心电图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
3.预防复发:在治疗后,应加强生活管理,避免诱发因素,降低复发风险。
4.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冠心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内容包括正确的饮食起居习惯、适量运动、心理调适等方面。
5.长期随访: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随访期限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6个月至1年。
典型病例
病例一:李某,男性,55岁。因胸闷、胸痛就诊。经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进行治疗;同时配合针灸疗法,取内关、膻中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继续治疗一周后,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病例二:王某,男性,48岁。因心前区疼痛就诊。经中医辨证为寒凝心脉证。方选当归四逆汤加减进行治疗,同时配合穴位敷贴,取心俞、厥阴俞等穴位敷贴温通散寒的药物。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疼痛消失,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继续治疗两周后,痊愈出院。随访一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