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09日
要重视术后疼痛管理
□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王冬敏
日常生活中,有人认为手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不少人对疼痛只是默默忍受;也有部分人认为“疼痛能忍就忍,能不吃药就不吃药”,但是术后疼痛,默默地忍耐不影响术后康复吗?术后疼痛干预有必要吗?
什么是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是指由于手术伤害刺激引起组织细胞释放某些致痛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痛觉传入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疼痛。一般术后疼痛不会超出7天,主要表现为伤害性疼痛,是临床最多见的急性疼痛。术后几个小时内一般无剧烈疼痛,主要原因是镇痛药发挥了关键作用,此时患者意识清晰,未出现疼痛不适,但是当镇痛药逐渐代谢干净后,多数患者出现疼痛,术后当天晚上较为强烈,在术后1~5天疼痛程度逐渐减弱。然而术后疼痛一旦在初期失去控制,极有可能演变为慢性疼痛。
如果患者属于轻度疼痛,可耐受,不影响睡眠,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保持心情舒畅,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但如果疼痛难忍,可能导致多种危害,比如由于疼痛刺激,患者出现心率加快、气促、血压升高等;其次,疼痛难忍,使患者难以入睡,出现烦躁不安、焦虑,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社会功能,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无法参与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因此,术后疼痛难忍,及时干预非常有必要,且有效的疼痛管理更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和开展正常社会活动。
干预方法
1.药物镇痛:疼痛作为临床的第五个生命体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而要求不痛,是患者的基本诉求。近年来,镇痛泵的使用为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是一种液体输注装置,能使药物在血液中保持一个稳定的浓度,可以帮助患者用更少的药物达到更好的镇痛治疗。当患者疼痛难忍,允许患者自己按加药按钮,在持续输注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额外输注剂量,使治疗更加个体化。可以用于术后镇痛、癌痛、分娩镇痛等,能及时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疼痛,且比较便捷,不影响患者的自由活动。当患者疼痛得到缓解,能促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缩短卧床时间,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胃肠蠕动;其次,可减少术后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性激素的释放,有利于降低心率,防止术后高血压等。而疼痛的有效控制,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吃得好、睡得香,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此外,镇痛泵的使用,术前麻醉科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经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后麻醉护士会将镇痛泵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使用期间也会定时进病房评估镇痛效果和解答相关疑问,通常镇痛泵使用时间为1~3天。
2.民族医技法:如果条件允许,在镇痛泵使用的同时联合民族医外治,比如吴茱萸热奄包治疗,这是一种中药热敷疗法,将加热后的药包置于人体的局部或一定穴位上,借药力和热力的共同作用,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止痛等作用;其次,可联合耳穴压豆进行干预,选取主穴神门、交感、内分泌、胃穴,根据辨证分型选取肝脾穴作为配穴,用75%酒精消毒耳廓,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耳穴贴中,并贴于上述穴位,妥善固定后用拇指、食指进行按压,每次按压1~2 分钟,每天按压3~5次,按压力度以其感胀痛为宜,每次选择一侧耳穴,双耳轮流使用。《灵枢》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耳穴压豆通过刺激患者相应穴位达到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功效。其中主穴神门可镇痛安神,胃穴可降逆止呕,肝脾穴进行压豆刺激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促进脾胃升降,出入有节,气机流转不滞,达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和胃止呕效果,对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患者呕吐防治具有较好应用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