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26日
中风的中医预防
□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郑翠杰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轻者通常以猝然昏厥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僵、言蹇、智力障碍等特征;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发生脑疝而出现死亡。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部分患者常反复发作。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社会、家庭、医疗资源造成巨大的负担。对于中风 病来说,如何预防其发病及复发,即如何做好中风病的一、 二级预防已成为降低其对人类健康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中医养生与“治未病”(预防)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未病先防
中医认为疾病虽未发生,但如果邪气已内伏,机体的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是指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预防疾病。中医养生(预防)的理论基础:整体观念,天人相应,阴阳平衡。治未病是在还没有发病之前就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养生保健调摄,增强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防止中风先兆乃至中风的发生。中风未发生时进行治疗和调摄,也是重视预防保健的思想。消除中风先兆的各种致病因素,调理阴阳平衡,使经脉畅达,就有可能防止中风先兆的出现,进而防止中风的发生。中医养生预防中风的方法有:
1.畅情志 中医认为七情六欲均可致病,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 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极度愤怒或紧张均可诱发中风,故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情绪,让心情愉悦舒畅,避免激动和狂欢的情绪,清静养神,调摄情志,以情志情。
2.调饮食 健康的饮食习惯是治未病之第一要义,饮食习惯不佳可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以致肝风挟痰,横窜经络,诱发中风。食物宜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多吃桃、橙、香蕉、菠菜、马铃薯、粗粮、坚果、海藻等富含钾镁及纤维素多的食物,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 少吃肥肉、皮、蹄和荤菜;宜清淡少盐、少糖膳食,应把食盐量降至每天 6克左右。忌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物及暴饮暴食。
3.慎起居,避风寒 起居有常,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阴冷潮湿或闷热高温环境,室内时常通风,为身体健康提供有利环境,做到“精气足则神旺”。
4.适劳逸 适量活动,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节制情欲,保精养生;过劳可津亏血少,生痰生瘀生风而诱发中风,过逸则易致气滞、气虚、血行不畅易发生中风。太极拳、散步、气功、保健操等可改善心脑供血,预防中风的发生。
5.中医特色手段预防 有中风先兆者可每日针灸,无先兆但高危人群者,可在季节更替之时进行针刺预防。
既病防变
1.及早识别中风先兆:中风发作前往往有某些先兆症状出现,多表现为头晕,手指麻木,或肌肉不自主地跳动等。当出现以上这些现象之一者,要及早检查治疗。
2.治病求本,辨证施治:对中风来说,既病防变首先要做到辨证调摄,对风痰瘀血为主要病机者,需要保持空气流通,安静卧床休息,避免风寒,饮食清淡、少油腻,鼓励患者听轻松悠扬的音乐。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者,宜调畅情场,予山药苡 仁粥、黄芪粥、莲子粥食疗。按摩、针灸、导引、聊天,都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
病后防复发
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必定损耗,容易复发。现代研究也证实,针刺、艾灸风池、风府穴对脑血管有扩张作用,结合推拿疗法防止复发。正确的保健养生运动能有效预防中风,如“双脚划圈”就能预防中风。
双脚划圈主要是踝关节运动,中医认为,踝关节为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和阴阳二跷脉的通过之处,经常活动踝关节,不仅可以疏通相关经络,还可刺激关节周围腧穴,起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开窍醒神、补益肝肾的作用,使得肝阳上亢之气下降,从而起到预防中风的目的。
当做双脚划圈运动时,应要自然站立,旋踝时,其中一脚站立,另一只脚旋转,双脚交替进行,也可采取坐位或仰卧位进行,最好为站立旋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