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26日

运用“肝主肌膜”理论治疗胃疡病

消化道溃疡根据临床症状属于中医“胃痛”“嘈杂” “胃疡”病的范畴,2017年《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认为,因消化道溃疡病理性质为黏膜损伤进而形成溃疡,故认为中医诊断“胃疡”病能更精准、更细致地描述本病特点。中医运用“肝主肌膜”理论治疗胃疡病,临证多有效验。

1.疏肝之郁结,复脾胃枢纽之职。 在治疗胃疡病时尤其要重视“肝主肌腠”,肝与各个脏腑的病理、生理关系都极为密切,与胃疡相关的就是肝失疏泄之职,气机壅滞,横克脾土。清代唐宗海《血证论》中有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于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故临床用柴胡、佛手、香附等药疏肝之郁结,复脾胃枢纽之职,是胃疡的主要治法。

2.辛开苦降,肝胃同治。 胃疡病多以肝之郁热邪火乘虚而致胃热为标。《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方中多配以清肝泻火、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使肝火清、胃气降、诸症散。

3.佐金平木,隔脏治胃。 木旺以刑金而致肺金不利、肺气壅滞,故予紫苏清肃肺气,以抑制肝火上逆。肺金、脾胃土乃子母关系,故予豆蔻仁以健脾化湿行气,扶弱土避免母病及子。又予甘微寒的百合清胃之虚热。基于上述组方思路,立具有疏肝和胃、佐金平木作用的柴百连苏饮。具体组方:柴胡10克,百合15克,吴茱萸4克,黄连4克,豆蓉仁6克,紫苏叶6克。

4.柔肝健脾,泻火止血。 胃疡病出血者虽以胃热为标,但以脾虚失摄为本,致出血及溃疡反复发作,基于“肝主肌膜”理论,在异功散合黄连地榆汤基础上,化裁而成具有肝脾兼治、寒温并调、祛瘀同施的止血愈疡汤。具体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丹参15克,三七3克,黄连5克,陈皮5克,白及10克,地榆20克,炎甘草3克。

异功散出自《类证治裁》卷七,具有扶脾、健胃、止泻功效,主要用于痈疡、便血属脾虚者。方中加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黄连性苦寒,既能清肝胃之热,又可矫异功散偏温之弊;加入药性苦酸寒、擅治便血的地输;出血为标,故予收敛止血的白及;“凡离经之血皆为瘀血”,加入活血祛瘀的丹参及三七。全方共奏柔肝健脾、泻火止血之功。

案例:张某,女,52岁。主诉反复胃脘胀痛5年。证见胃脘部胀痛,伴嗳气、返酸、烧灼感,无反胃,心烦神疲,口苦不渴,纳食馨,夜寐梦扰,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缓。胃镜提示胃窦及胃大弯侧溃疡(活动性)、疣状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西医诊断为胃溃疡;中医诊断为“胃疡”病(肝胃不和证)。其病机乃肝胆失疏、胃气不和,胃中气血逆调、营气内陷肌腠而化生为疡。拟疏肝利胆、佐金制木之法。方用和胃愈疡合柴百连苏饮加减:柴胡5克,百合15克,苏叶5克,川连5克,吴茱萸3克,太子参10克,黄芩5克,蒲公英5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丹参5克,乌贼骨15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5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15剂,水煎取液,早晚分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诸症皆有改善,以夜寐梦扰较显著,舌淡红,苔微黄,脉细弦。热证已不显著,去川连及竹茹,上方基础上加白芍以补血安神、柔肝止痛,加茯苓宁心安神。处方:柴胡5克,百合15克,苏叶5克,太子参10克,黄芩5克,蒲公英5克,枳实10克、丹参5克,乌贼骨15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茯神15克,炙甘草5克。续服15剂。药毕,症状已不明显。

(张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