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26日
从痰瘀论治脑胶质瘤验案
脑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手术及放化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易复发,预后较差。随着中医药研究的进展发现,中医在改善症状、延缓复发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患者,女,42岁。右额叶胶质瘤术后头痛。患者因间断头痛1月余于外院诊断为右侧额部颅内占位病变(胶质瘤可能),行“右额开颅幕上深部病变切除术”,术后病检示:(右额叶)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Ⅲ级,IDH突变型;免疫组化结果支持诊断,免疫组化: CK(-)、GFAP(+)、Olig-2(+),H3K27M(-)、Ki-67(+.8%)、EMA(-).Vimentin(-)、IDrll(+)、ATRX(-);术后未行其他后续治疗。1个月后出现头晕头痛而就诊。证见头晕,前额刺痛,咳白黏痰,腰酸,耳鸣目涩,失眠多梦,纳差,二便尚可,舌红苔白腻,舌下脉络迂曲,脉弦细。辨证为肝肾亏虚、痰瘀毒交阻于脑。治宜补益肝肾,化痰散瘀,攻毒抗癌。方用:龙骨45克(先煎),牡蛎45克(先剪),法半夏30克(先煎),胆南星30克(先煎),柴胡15克,白芍15克,炒枳壳15克,炙香附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陈皮10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桔梗15克,怀牛膝15克,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20克,茯苓15克,炒泽泻15克,丹皮15克,天麻20克(打碎),浙贝母20克,重楼15克,蜈蚣2条,炒鸡内金15克,甘草5克。4剂,水煎取液,每日服3次,每剂药服用2天。
二诊:药后,头晕、前额刺痛减轻,咳白黏痰、痰量增多,腰酸、耳鸣目涩、纳食有所改善,仍失眠多梦。上方龙骨、牡蛎加量至60克,法半夏、胆南星加量至40克,再加鱼腥草30克,首乌藤30克,合欢皮30克,继服4剂。
药毕,上述症状较前改善,偶有头晕、头痛,咳痰减少,腰酸、耳鸣目涩以及眠差等症状明显好转,后继续以中药调治。
按:该患者虽已通过手术将瘤体切除,但病理分级较高、复发概率大,故仍应继续使用中药改善症状,以降低复发风险。患者正气亏损不甚,尚可耐受攻伐,故以祛邪为主,兼顾补虚。方中山茱萸、山药、茯苓、炒泽泻、牡丹皮补益肝肾以扶正;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赤芍改为白芍,配合柴胡、炒枳壳、炙香附、陈皮等以疏肝理气行滞;当归、生地养血和血,怀牛膝祛瘀通经,导瘀血下行;桔梗开宣肺气,引药上行;胆南星走窜之力甚强,大剂量使用祛风化痰散结之力尤甚,同时兼具治疗癌痛的作用;配伍大剂量法半夏以加强化痰散结抗肿瘤之功;重楼、蜈蚣以解毒抗癌;龙骨、牡蛎重在软坚散结;配以天麻旨在平肝熄风止眩晕,兼顾祛邪。
二诊时患者症状改善,正气尚可,增加龙骨、牡蛎、法半夏、胆南星等剂量,以加强祛邪之功,防病灶复发;鱼腥草清肺热;首乌藤、合欢皮安神助眠。诸药合用,患者症状改善明显。
(马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