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05日
六十岁的生日礼物
■ 赵 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转眼将近60岁,人生一甲子,我马上到了退休的年龄,为自己的60岁生日、退休日献上什么礼物呢?来一次出国游、国内游,还是到饭店美餐一顿?想了想,还是把自己多年来写的一些文章以及读书看报收集的一些自认为有意义的文章,整理集合成书,留给亲朋好友、同学同事、有共同爱好者,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身为凡夫,所以给书取名《凡夫耕读录》。
上学十几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医疗(眼科)工作。出生于普通家庭,见识、经历有限,我写出的文章也没太多深刻的道理,仅是读书看报所思所悟以及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的真实记录。小时候家里穷,父母均不识字,家里连一片有字的纸也很难找到,更别说课外书。我能借到同学小人书来看其实已经算是一种幸福。俗话说,越是缺啥越渴望啥。因此,每年的寒暑假作业我都一字不漏地写好,反复阅读课本,那是我当时唯一的书籍。
正是这一经历培养了我阅读的习惯,书籍是让灵魂澄澈透明的载体,阅读是让灵魂接受文字洗礼的最好方式。华丽的文字参与到我的生活中来,能平息我内心的喧嚣,让我在尘世的纷扰中静心做一个本本真真的自己。
繁忙的业务工作之余,暂时沉静一会儿。桌上放一杯香茗,看杯中茶叶沉浮,静坐读书,品书品茗、安享生命的从容,品味生活的真谛、人生的意义,让自己有所感,有所悟。在富足温饱之后,还要追求精神生活,就像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所说的,“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用时下流行的话说,人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还有诗和远方。
毛泽东曾说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他提倡读书,还亲自编书和荐书,而读书是我们获得学问知识的重要途径。
汪曾祺老先生曾出过一部散文集《一定要,爱着点什么》。他说:“一个人有爱好,发自内心地喜欢一件事情,在获得无穷的乐趣的同时,也调养出热爱生活的真性情。再普通的日子,也能过出妙趣横生的诗意……人活一世,得一事成趣,得一好终老,足矣。”正如汪老先生所言,有的人喜欢唱歌、跳舞、骑行、旅游一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我嗜读有瘾,不能忘怀,因为开卷有益,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的“多”了,就有一些写的冲动,拙作虽比不上大酒店的满汉全席、海参鱿鱼,但就像是农家小炒、老母亲的手擀面、街边的陕西凉皮、关中的肉夹馍,虽不起眼,却也可以充饥饱腹解馋,令人大快朵颐,心中大悦。
收集的文章注重知识性、可读性、收藏性、趣味性,涵盖文学、国学、谜语、名人轶事、故事传说、动植物知识、诗词对联、养生、万事由来、读书等方方面面。正像一个纯净水广告所说的: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套用一下,我不会写文章,我只是好文章的搬运工,好文共读之,其不乐乎!
人生沧桑。已年过半百余,即将奔六,这是我的回忆,是过去的某个熟悉的瞬间,或伏案写作,或静坐冥想,或工作在岗位上,或为生计奔波在茫茫的人海中……为自己留下一段回忆——一段难忘的回忆。若干年后,到了垂垂幕年,翻看自己创作的文章,能感叹一句:来人世间走一遭,没有虚度年华,不枉此一生,这就足够了。只是由于收集的文章年代久远,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人水平有限,可能有种种不足,但权当纪念,聊以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