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01日

防病惟求神内守 神静可让体自安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养生保健过程中十分重视“精神内守”。“精神内守”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谓“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稳而不紊乱的能力。这段经文说明,养生防病不仅要对外环境的致病因素(虚邪贼风)知其所避,而且强调内环境(精神)的安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寿世青编》有载:“凡人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心不乱,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著迷惑,则心君泰然。心君泰然,则百骸四体虽有病不难治疗,独此心一动,百患为招,即扁鹊华佗在旁亦无所措手矣。”告诫人们要宁静淡泊,顺其自然,凡事要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以养护精神,不要患得患失,思虑无穷,做到“嗜欲”不使太过,“淫邪”不能动心,少有恼怒悔恨情绪,“以恬愉为务”,保持心理乐观,精神愉快,心胸宽广豁达。形神协调,互相维系,是“精神内守”的重要环节。

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清心寡欲,并把其作为“精神内守”重要内容。《红炉点雪》说:“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一个人如果少情欲,则不会迷花恋柳,欺男霸女;节物欲,则不会偷盗抢劫,谋财害命;寡官欲,则不会阳奉阴违,投机钻营。只有降低嗜欲,戒除杂念,才能气血调和,保精全神,使神气清静内守,对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古代医学家在调神方面,特别强调人的精神意志必须顺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客观规律,使机体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相统一。即顺应气候之变,“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适应世俗社会,“高下不相慕”“合于道”“德全不危”。如此所谓“从之则苛疾不起”,而“逆之则灾害生”,就是指对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环境必须从心理上做到适应,如果违逆了正常规律的变化,则会招致疾病发生。所以,善于顺应自然规律,实现精神意志的自我调控,是“精神内守”的关键。

中医学认为,人体要保持健康做到形体不早衰,应以保持和强壮正气为基本原则。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精神内守则能使真气充沛,气血和顺,阴阳协调,抗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正是“人能宽泰自居,恬澹自守,则形神安静,灾病不生,福寿永存”。

精神内守不仅有预防保健的作用,对于既病之后的治疗与康复亦大有助益作用。历代医家早已认识到,在疾病过程中,激烈或持续的情绪波动,常促使疾病加重或恶化,因此提倡保护性医疗,重视病人的精神情志变化,对患者进行严肃、亲切的劝慰,使其知宜忌、懂利害,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主动地与医生配合治疗,这样心理负担减轻了,血气自会调和畅行,精神振奋,增强了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为战胜疾病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但能使针药奏效,治愈疾病,还可使重病减轻,绝症得到缓解,尤其是对精神因素所致的疾病,仅用药物难以彻底奏效,必须用精神疗法。常言道“心病还须心药医”,这种精神疗法,可以激发其机体正气的抗病能力,对治愈疾病,促进康复确有重要意义。

(梁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