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01日
中医针灸治疗小儿面瘫
□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明秀分院 闫 鑫
面瘫,也称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患,主要表现为一侧口眼歪斜、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甚则伴有味觉减退或耳鸣。老百姓口中说的“嘴巴歪,说话漏风”就是面瘫的表现之一。
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其鉴别的关键点在于周围性面瘫患侧眼睑不能闭合、额纹消失或变浅、无偏瘫表现;中枢性面瘫患侧眼睑可闭合、额纹存在、多有偏瘫表现。
病因病机
面瘫,《黄帝内经》中称之为“口僻”,首见于《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太阳为目上冈,阳明为目下冈;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诸病源候论·偏风口㖞候》中记载:“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㖞僻也。”也就是说,面部经筋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其中尤以寒邪为主,经筋感邪拘急,面部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养而发为面瘫。
壮医称面瘫为“哪呷”,其病因为风毒阻滞面部龙路、火路分支,使其道路不畅而致,属壮医龙路、火路病范畴。
小儿面瘫又有其特殊性。《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中风论》言:“小儿血气柔弱,肌肤脆薄,若寒温失度,则皮肤开,为风邪所中……由风邪入于颔颊之筋,其脉偏急,故令口眼斜。”稚阴稚阳之体是小儿的生理特性之一,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患儿素体虚弱,气血不充,脉络空虚,面部肌肉失于濡养,则更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
因此,导致小儿面瘫的原因主要在内外两方面,内为小儿脏腑娇嫩,气血不充,脉络空虚,是为“虚”;外为风寒或风热之邪,特别是风寒邪侵袭,经筋感邪拘急,使面部气血运行受阻,是为“毒”。从而内外相感,毒虚致病。故中医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既要祛风散寒通络,又要扶正祛邪。
治疗方法
治疗面瘫的中医民族医方法有很多,如针灸、推拿、拔罐、中药内服、壮医滚蛋疗法等等。针灸治疗面瘫有明确的疗效,通过针刺特定的腧穴和行针手法,并选取一些穴位进行艾灸,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穴位有风池、翳风、下关、阳白、合谷、足三里等。
如何调护
患病期间尽量佩戴口罩,避免风吹加重病情;温水洗脸刷牙,减少冷刺;小孩可以进行穴位按摩,在患侧面部用手指寻找压痛反应明显的地方,然后进行点按,每个反应点点按约1分钟,每日可1~2次;能配合的孩子可教其进行面部操,如咧嘴笑、嘟嘴巴、耸鼻子、蹙眉头等动作,每个动作保持约10秒,重复3次为1组,每天可进行3~5组。
案例:
患儿陈某,女,1岁9个月,广西平南人,2021年3月初来诊。口眼㖞斜1月余。家属诉2021年1月18日外出吹风后出现口角向左歪斜,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不能抬眉,哭闹时尤甚,头颅CT未见异常,年前曾在当地先后两家医院针灸治疗,未见好转,年后遂来南宁求医,经人介绍至我院就诊。症见:口角向左歪斜,右眼睑闭合不全,右鼻唇沟明显变浅,右侧额纹消失,不能抬眉,口角漏食漏水,纳差,寐可,二便调。查体可见神清,精神可,肌张力正常,指纹淡红,手脚偏凉。诊断为周围性面瘫,证属风寒袭络。治则祛风通络,温阳散寒。处方为针刺右风池、阳白、下关、颊车、合谷、灵龟八法按时开穴。艾灸风池、下关,开穴,每日1次。配合小儿推拿及易罐治疗,隔日1次。中药内服牵正散加减。
治疗2天后右侧额纹出现,可抬眉。取右风池、下关、颊车、合谷,开穴。艾灸风池穴;1周后鼻唇沟较前变深,可嘟嘴,眼睑可完全闭合,无漏食漏水。取穴:风池、下关、颊车,开穴,艾灸风池穴;10天后右侧面肌可自主收缩,口角歪斜明显改善,鼻唇沟较前加深。取穴:风府、风池、承浆,开穴。艾灸风府穴。再经过1周治疗,患儿口眼㖞斜已明显改善,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基本恢复正常,遂结束治疗,嘱其回家后自行艾灸巩固治疗。随访至3岁,恢复良好,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