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01日
同心筑梦谋发展 踔厉奋发谱新篇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建院五周年发展纪实
图为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何 睿/摄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重大民生工程,建成于2018年,至今已运营五周年。五年来,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院职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强化党建引领,不断攻坚克难,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医院顺利运营,进入快速发展期,展示了国壮人使命担当、砥砺奋进的坚实步伐。
高标准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医院秉持“壮瑶医药为特色,中医药为基础,现代诊疗技术为保障”为定位,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壮瑶医推广应用、制剂研发、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九大功能于一体的全国较大、广西首个综合性现代化国际化三级甲等民族医医院,也是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医院地处南宁市五象新区秋月路8号,位于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核心区域,毗邻五象湖,交通方便、环境优良,占地面积约300亩,建筑总面积18.75万平方米,一期设床位1000张,共设置59个临床医技药科室、27个病区。拥有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壮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风湿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壮药学)、重点专科(壮医经筋推拿科、肿瘤科);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壮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肝胆病学、中医脑病学、中医养生学、壮医外治学、壮医经筋推拿学,广西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壮医护理学。医院配置有3.0T核磁共振、1.5T核磁共振、256排螺旋CT、64排螺旋CT、DSA、DR、直线加速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四维彩超、30个仓位高压氧舱等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
五年来,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紧紧抓住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重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获批国家重点民族医医院、中华文化东南亚行中医中药行—交流合作医院、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壮医)、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壮瑶医诊疗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全国第三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西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A级教学医院、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西壮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广西壮医药国际实训基地、广西首家外国专家友善医院、广西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广西壮瑶医药服务技术服务指导中心。先后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第三届国际BIM大奖赛最佳医疗项目奖”“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组派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等荣誉称号。
强化内涵建设,激发壮瑶医药发展活力
医院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五年来,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以党建领航,全体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争先、团结奋斗,努力推动医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壮瑶医药特色优势日益凸显,内涵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壮瑶医药事业开启新征程
2021年,医院一次性通过三级甲等民族医医院评审,是壮瑶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医院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启新征程。
五年间,医院各项业务有序开展,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业务量稳步提高,壮瑶医药服务人群不断扩大。
不断壮大壮瑶医药人才队伍,筑牢壮瑶医药事业传承根基
人才作为核心竞争力,医院通过“引育并举”,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机制,搭建宽松和谐的人才发展舞台,人才虹吸效应凸显,壮瑶医药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医院职工1794人,其中博士38人,硕士441人;正高级职称65人、副高级职称24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9人。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和专家50余人(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2人、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广西高层次人才1人,广西医学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2人、广西岐黄学者1人、广西青年岐黄学者1人、广西名中医及名老中医22人)。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作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临床医学院,注重发挥壮瑶医药特色优势,专业设置涵盖中西医结合临床、民族医学、中医外科、针灸推拿、妇产科学、内科学、药理学等。医教协同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师资内涵持续提升,教学管理能力逐步增强。2020年获批全国第三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21年医院顺利通过广西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A级教学医院评审,为壮瑶医药事业的教育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获批区域诊疗中心,壮瑶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彰显
2019年,医院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壮医),是广西唯一一个获批的区域中医诊疗中心。以壮医经典病房、风湿病科、治未病中心、推拿科等重点科室为依托进行建设。获批广西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2个,广西中医外治法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4个。2020年建立广西壮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壮医综合治疗,门诊民族医诊疗服务区域达9000多平方米,并在各住院病区设置壮医综合治疗室近100个,全面开展壮医外治疗法。各重点专科同时负责广西名瑶医工作室、广西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临床重点研究室、国医大师黄瑾明工作室、民族临床研究所、民族特色诊疗中心、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广西壮医针灸传承基地、道生四诊仪应用示范及培训基地、TMT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应用示范及培训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工作,打造壮瑶医优势特色,在区域内打造知名品牌,以点带面促进医院各科室发展。17项民族医技法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制定了17项壮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9个病种壮医护理方案。临床开展壮瑶医、中医护理技术项目35项,患者应用近83万人次,其中应用壮医护理技术近29.2万人次。《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等14项壮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获广西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立项。出版首部壮医护理专著《壮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被列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出版《壮医特色护理操作技术》中英文版音像制品。14项壮医护理技术推广至47家医疗单位。壮药绣球获国家发明专利。制作壮医导引功法科普宣教短片并广泛推广,深受好评,其中壮药绣球操的科普短片《秀·球》荣获2020年全国卫生健康影像大会优秀作品。
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壮瑶医药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
在高端人才的带动下,医院大力推进科研项目建设,启用了壮瑶医药研究实验室和广西现代壮医药工程研究中心。2021年获批“国家级壮瑶医诊疗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广西首家民族医诊疗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2021年9月,获批7项广西地方标准,2022年获批广西地方标准53项;2021年壮医活体水蛭疗法操作规程获广西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极大提高了科研创新良好氛围。
壮瑶药研发中心建成运行频结硕果,12个壮药质量标准获收录并颁布实施,新增35个认证壮药品种,院内制剂达23种,膏方品种达10种。共组织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院级等各级各类项目(课题)1896项,获批立项663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籍文献保护项目1项,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项目1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广西科技基地与人才专项项目4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等。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壮瑶医药海外影响力持续扩大
中国国家文化品牌项目——“中华文化东南亚行——中医中药行”国际交流医院、广西外国专家友善医院、广西首个外国专家工作站、广西壮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等相继落户医院,顺利运营。开展丰富多样的对外合作交流工作,已接待来自29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接待外宾逾1000人次,开展国际义诊8场,为共计近2000人次国外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与来自新加坡、德国、日本等10个国家的12家机构签署意向合作协议。开展国际学术讲座6场,国际培训班9场。与柬埔寨、德国、菲律宾等医院、合作机构开展了多次远程会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老挝和柬埔寨,初步建设老挝万象湄公河医院中医(壮医)科、柬埔寨宏恩医院中医(壮医)科,已派驻二批民族医专家赴柬埔寨、一批民族医护专家赴老挝分别开展壮医科建设,运用民族医药进行病患治疗并在当地医疗行业开展推广工作。目前已经运用中壮医治疗当地患者约2000人次,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与欢迎。
勇于担当作为,在疫情防控中贡献壮瑶医药力量
新冠疫情初期,医院及时组织壮医专家,参考壮医文献,结合壮医临床经验,在壮医药理论奠基人、全国名中医黄汉儒的指点及广西名中医、壮医专家的共同论证下,制定推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壮瑶医药防治方案,采用防瘴药茶、壮医佩药疗法、壮医鼻饮疗法、壮医敷贴疗法、壮医香灸疗法、艾灸疗法等简、便、验、廉的壮瑶医药疗法,既能满足普通民众需求,又利于推广。疫情期间,在门诊大厅、急诊大厅设点,向群众免费提供壮药防疫汤剂。
在支援各地疫情救治过程中,推广根据壮医基础理论及宁明花山壁画自创的壮医导引功法——壮医三气养生操和壮药绣球操,运用壮医滚蛋治疗、壮医药物竹罐治疗、壮医药熨治疗、壮医敷贴治疗、壮医香囊佩药疗法、耳穴压豆、穴位按摩、五音疗法等近10项壮医中医护理技术,为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发挥积极作用。派出3074人次医务人员支援武汉、上海、百色、防城港、钦州、凭祥、东兴、桂林等各地防控工作,生产输送中医防疫汤剂39.8万人份。支援东盟各国壮瑶医防疫物资,派出专家并提供中英版壮瑶医防治方案指导境外合作医院抗击疫情。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