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17日

心力衰竭知一二

□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张 莹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类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中晚期阶段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有着极大影响。在繁忙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良的习惯不知不觉养成,如运动量的减少、久坐少行的工作状态、高脂精粮饮食,所以心衰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因此对于心衰的预防和治疗需引起重视。

一、西医认识

心衰是指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收缩或充盈障碍引起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主要病因是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其比例超过心衰总人群的一半,而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等)也与心衰息息相关。我国现有的高血压病患者人群庞大,且随着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增加,也使得心衰“后备军”日益壮大。

目前心衰的诊断主要通过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来判断有无心衰的可能性,然后通过超声心动图和B型利钠肽检测明确心衰及判断其严重性。

二、中壮医认识

心衰在中医角度上看,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为多种慢性心系疾病反复发展,迁延不愈的最终归宿。临床上,轻者可仅表现为气短、不耐劳累;重者可见喘息心悸、不能平卧,或伴咳吐痰涎、尿少肢肿,或口唇发绀、胁下痞块、颈脉显露,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喘悸不休、汗出肢冷等厥脱危象。心衰的发生,多因久患心痹、真心痛或先天心脏疾患,日久不复,引起心气内虚,而因复感外邪、情志刺激或劳倦过度更伤心脏,心之阳气亏虚,血行无力,瘀滞在心,血脉不通,内而气血郁阻,迫使血津外泻,抑制水津回流。

壮医认为,心衰是缘由患者病程日久,内脏功能失调,加之生活饮食不调,痰毒、火毒内生,从而滞留、阻滞、阻塞三道两路,营养不能达到胸部,则常引起胸闷、气促、心悸等不适,从而发为本病。治疗宜通调三道两路,行气通脉,使天地人三气同步而趋于好转。久病有瘀者,可辅以活血化瘀之品;以痰毒、邪气毒为主者,可辅以解毒药。

三、日常护理

1.避免劳累。心衰急性期或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注意限制体力活动,卧床静养,以降低心脏负荷,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

2.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体内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量就会上升,会促使外周小血管收缩,使心率加快,从而更容易引起心衰急性加重。

3.预防感染。感染是引起心衰的常见诱因,平时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注意饮食卫生等,以避免增加被感染的风险,如发现被感染要及时治疗。

4.规律服药,控制血压。心衰患者要积极遵循医生医嘱,勿擅自停药,如有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规律服药,控制好血压,并且保持低盐饮食。

四、治疗

西医治疗以强心、利尿、扩冠为法。中壮医治疗包括内服中壮药治疗及外治疗法。内服中壮药根据患者病情,以补虚、调气为法,久病有瘀者辅以活血化瘀之品。中壮医外治方面,可予壮医针刺、壮医药线点灸、壮医药熨疗法、艾灸等治疗。中针针灸治疗心衰效果较好,笔者多选用中针炁机针法治疗心衰,心阳虚衰者配合予艾灸,往往收效颇佳。

五、验案举例

某57岁女性,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40余年,曾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住院,13年前曾做“二尖瓣扩张成形术”,有“陈旧性脑梗死”病史,需长期服用药物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平素乏力,怕风怕冷,手脚偏凉,日常活动即发作气喘,受凉受风后加重,偶有心悸。治疗2周后患者气喘明显减轻,乏力感明显改善,查B型钠尿肽原仍高达6356pg/ml。

治疗上应考虑该患者年老体弱,脏腑之气亏虚,心肾阳虚尤甚,兼有久病成瘀之象。治则以温补心肾,活血化瘀。予中壮药内服,壮医针刺予中针炁机针法,发旋穴取任脉、督脉、少阴、太阴,调气穴取4针,脉证穴位取天部穴位及左太白,2个月疗程后复查,心脏标志物:B型钠尿肽原已降至820pg/ml。继续治疗1月后患者无不适主诉,B型钠尿肽原降至466.1p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