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10日
读《内经》 话养生
《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第一部养生宝典,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重要养生思想。
养生是指通过调摄精神、饮食起居、顺应自然、劳逸适度等方法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1.恬淡虚无,调和情志。《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保持安闲清静,没有忧思杂念,正气、元气就能顺从而调和,精神和神气就能存在体内,体内保持充沛的正气,疾病无从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不同的情志活动以五脏精血为基础,与不同的脏腑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的情志活动直接影响着脏腑的生理功能,情志活动失调,往往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而致病。因此,只有避免过度的情志波动,经常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自在,使心境处于轻松状况,才能使气血调和,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机体抵抗力增强,使疾病难以发生。
2.食饮有节,谨和五味。人体的健康与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经》中关于合理饮食与养生关系的论述占据较大比重,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认为五谷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五畜补益五脏精气,五菜有协同充养作用,五果辅助补充营养,各种食物合理搭配,保证用膳者必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的供给。五味调和,则气血调顺, 其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进一步说明如果饮食营养均衡,骨骼正位,筋骨柔软,气血得以畅流,肌肤得以致密,筋骨和元气达到精良,就能享有天赋寿命。反之,饮食失宜则可导致疾病,《素问·痹论》中“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了饮食过量、损伤肠胃等饮食失调的危害。
3.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古代养生家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可见,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非常重视起居有常对人体的保健作用,若人们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就能保养神气,人体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面色红润光泽,目光炯炯,神采奕奕,长生百岁。反之,若起居无常, 天长日久则神气衰败,就会出现精神萎靡、生命力衰退、面色不华、目光呆滞无神之状。《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说明五种过度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
4.节制房事,劳逸适度。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适度的房事有益于身体健康,《内经》已有“七损八益”的记载,强调房事适度的重要性。若能遵循“七损八益”,则“长生”有望。若不遵此,而“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则“半百而衰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由此可见,在房事中把握适度非常重要。
5.适应环境,顺应自然。《灵枢·邪客》曰:“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明确指出不同的环境变化、不同的时节气候变化均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内经》根据春、夏、秋、冬不同时节气候的不同特点,指明了四时不同的养生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不同的特点,介绍了不同的养生方法,明确指出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方法中的关键。
(王 卓)